第17页

真是孤陋寡闻,粗心大意啊!

“二哥,许阁老既是状元,想必文采过人,不知他是否有什么诗词名篇传世呢?”元少晴笑着问道。

按照一般的历史文套路,抄诗抄词是穿越必备的,不知道这位许阁老是否也做了文抄公呢?

“未曾听闻。许阁老极擅策论制艺,以及他所开创,发扬的格物之学——这些能够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学问,在诗词上只是平平。”元少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要说诗词文采,本朝首屈一指的是□□爷时期的石子明,石翰林。此人的诗词曲赋确是连珠缀玉,妙不可言,文思敏捷,风格多变。只是仕途上不甚得意,怀才不遇,积郁成疾之下,早早便去了。

后来的文坛已将他奉为唐宋之后的诗词第一家,广为传唱的几首本朝新词,《采桑子-谁翻乐谱凄凉曲》,《木兰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都是他的作品——为兄最喜欢那首《临江仙》。”

说到这里,元少时嘴角一勾,似笑非笑地瞥了元少晴一眼,说道:“你定是上课时又偷偷画画,不好好听先生讲课了——连许阁老不擅诗词都不知道,当真是不学无术。”

元少晴貌似不好意思地地下了头,心里却是暗自笑了起来。

许阁老“不擅诗词”,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爷时候的石子明石翰林,已经捷足先登,把唐宋之后略有些名气的诗词全部抄完啦!

本来前世的明清时期就是以小说闻名,诗词远不如唐宋,可抄的东西并不多。石子明前辈又把纳兰性德,杨慎,王国维等宋以后的著名诗人词人的羊毛给薅了个一干二净,轮到许玉昆,已经所剩无几,质量也并不能技惊四座,还不如不抄,只好“不擅诗词”了。

这样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元少晴有些心烦意乱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下来。

除了她自己以外,大齐明面上的穿越者就还有大齐□□,石翰林,以及许玉昆三人,可见这里是穿越高发地区。功成名就,显达于世的成功者已经有三人,可以大胆猜测,这个时空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的其他穿越者,说不定数量远比她的想象要多。

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大齐的穿越者实在不少,元少晴本来担心会与许玉昆产生冲突,现在看来,有些杞人忧天。而且,许玉昆与他的父亲瑞亲王在朝堂上是同一边的,兼之已经功成名就,怎么看,他也没有对政治伙伴家,只会画点本子的小女孩出手的必要。

恢复轻松之后,元少晴又与元少时和柠黄闲聊了几句,马车便已经到了许府。

许府的牌匾是当今圣上亲手所提,宅子是先皇宣武帝所赐,雕栏玉砌,丹楹刻桷,无一处不精致奢华,昭示着两代帝王的荣宠,以及这座府邸主人在群臣中的不凡地位。

“二少爷,嘉阳郡主大驾光临,真是令许府蓬荜生辉!”许府门口的迎客小厮眼尖,看见瑞王府的马车之后便殷勤地迎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