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依你看,眼下的樊城,我与彼,得在何处,失在何处?”
赵云垂目思索片刻,沉声道:“攻守异势,攻难而守易,彼得我失,此为其一;我军粮草尚且足食,曹军早已粮尽,粮尽则生内乱,彼失我得,此为其二……若再论兵力,我军兵力数量虽胜于曹军,但依前几次攻城情况来看,素质、器械,都逊于曹军,且——”
诸葛亮望了他一眼,示意他说下去。
“且比起曹军,我军仅有黄老将军与云可为将。将少则难分兵,若……”他顿了顿,显然已经悟到诸葛亮最初写的二字是什么意思,“若二将再被困一人,曹军在我军攻城时,分兵出城从后方进攻,上可出其不备重创我军,解樊城之围,次也可抢粮草退回城中,再作周旋。但军师,云以为,与其备而防之,不如应而顺之。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诸葛亮眼中赞许之光更盛,他从案边拿起一卷竹简,递给赵云。赵云一目十行的看完。简上所写,都是这几日间混入樊城的探子传出的情报。
“郭嘉装病总得做出个样子,可要做样子,就难免会有松懈。”诸葛亮解释道,“不过简上的内容,他想必也应该知道大半。曹军的军法甚严,随军在外者,家人必留邺城为质。这些人中固然有贪图荣华富贵者,但绝不可能全部都是。知道有人要私开城门,却按兵不动,正是为了诱将入城,困而杀之。”
帐中静了几秒。
“子龙,这件事,亮想交给你去办。”
在诸葛亮说完前面那段话,赵云就已料到了这个决定。既是要将计就计,郭嘉在城中必然布好了十足的埋伏,黄老将军勇猛却年事已高,相比之下,由他来深入险境最为合适。
“云定不辱使命!”
“亮不需要不辱使命。”哪知,诸葛亮却摇了摇头,在那双点漆的墨眸中,赵云意外的窥到了一丝难以理解的担忧。
“尽力而为,活着回来。”
主公与蜀中,都再承担不起任何一次牺牲了。
————————————————————
“报,满宠将军已将赵云困在南门!”
听到士卒来报,郭嘉轻轻“嗯”了一声,将悬在空中许久的黑子,落到了棋盘上。
南门布置充分,里应外合,唯独可能有的意外,就是诸葛亮临时放弃了南门的布局。但既然北门已然声势浩大的攻起了城,依诸葛亮的性格,没道理会放弃这个将计就计的机会。只要赵云带兵进了城,就算满宠杀不了他,将他围困几个时辰,应当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