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这个势头算下去,这一批的香菇,挣个两万来块应该是可以的。
如果今年再增加种植数量,收益是肯定会增长,只是应该是忙不过来的。所以,陈忠文打算和陈忠学陈忠华两兄弟商量商量,看他们愿不愿意一起干。
增加数量之后,原先的大棚肯定是不够用的,与其盖两个,还不如一次性找块儿开阔的地建个大的棚。不论是材料还是管理,都比分开要省,等香菇基地干起来,还有现成的用。
至于办香菇基地和租门店做干货站,也需要提前打听打听。
香菇基地不是谁说办就能办的,这种起码得和村里说一下,看需要办什么手续或者开什么证明,而且一般这种自主创业都会有相应的扶持支持政策。干货站也是,肯定需要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证件。
这些都是陈芳圆提出来的,她之前打工时见过,随随便便去一家小面馆吃饭也能瞧见,这两个东西就显眼的挂在店内墙壁上,而且还有个健康证明,时不时的还会有相应的部门来检查。
“上次跟着老师去市里,就看见车站出口那儿有很多小摊贩,我就想起来,咱们家的香菇也可以这样便被动为主动。只是……小摊贩虽然节省了门面的成本,也不需要执照证明啥的,但总归没个保证,还被城管追着赶,所以我想,既然要做,干脆弄的正规点儿。”
陈芳圆看着她爸和胡艾梅,“咱们做的是长久的生意,总是弄个小摊东躲西藏的也不好,有了熟客人家想买还得四处找,不如定个点儿,也方便。”
胡艾梅也道,“没错。你这样想是对的。有个门面也稳定些,干货也有地方存放,可以一面收散货,一面出售。而且,咱们这些都是往嘴里送的东西,求的就是一个健康一个保证,有个门店看着也正规。”
陈忠文倒没说同不同意,只是调侃般的接话,“那这样说,咱们的香菇基地办起来,也得给它起个名字,办个身份证。”
“那肯定得有!”陈芳圆哈哈笑,“咱们家的每一朵香菇,都是有身份的,必须得上户口!”
一家人坐在一起这么一捋,好像要做的事还挺多。办基地的事儿,他们从来没接触过,头一次干这就像是无头苍蝇一般,少不了费点时间与功夫去四处问。陈忠文一有时间便骑着摩托车去村委会打听。
村委对这些也不是十分清楚,但很热心的领着他又往镇上跑。虽然东奔西跑的,但总感觉心里暖乎乎的,有着用不完的劲儿。
另一边儿,胡艾梅则去了芳圆大伯二伯家,问他们愿不愿意一起办香菇基地。
杨玉芬面带笑容留三分的婉拒了,说陈忠学在上班,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万一种起香菇来,可能是顾不上的家里大大小小的事物,所以还是不参与了。
轮到去她二伯家时,彭兰兰首先便问老大家的应没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