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盛安事传大齐

寒霜千年 一片雪饼 2603 字 8天前

随后,姬弘继续翻篇,看最后的策论文章。

《国富论》。

这三个字出来,就让他这位丞相,完全提高了专注力。

富!

而其文章的辛辣,狠毒,直截了当,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江南织造署’这一发明,让姬弘读着读着,便站了起来,在原地踱步,接着突然停下脚步,看向姬渊,阴狠道:“早知如此,那时在朔风就不能退兵,再死几万人,也得将此子扼杀!”

在朔风之战无果,带着惨烈牺牲回国时,大齐一片舆论哗然。

其中,有几个主流的观点。

姬白觉得:陛下这次状态不好。

潼门关拿下了,武威拿下了,赵湘也一举击溃了,怎么会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书生逼平呢?

肯定是咱们皇帝战争时间拉的太长,疲惫了,导致‘这次没发挥好jpg’。

姬黑则认为:陛下先前能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潼门关能拿,那是内应干的好事。

赵湘能赢,那纯粹是赵湘太废物。

武威能攻下,还不是靠着粮草断绝,要是里面再多三个月粮草,那能赢?

然后打个纯素人宋时安死了几万精兵,这才是正常水准!

不管姬白还是姬黑,都自觉的忽略了一点——宋时安本身的实力。

现在,姬弘知道了这家伙有实力。

“这朔风之战,朕输的不冤吧?”姬渊打趣道。

“陛下没有输,顶多是惨平,况且死的民夫多是虞国人。”这句话说完后,姬弘又像是自省似得,呢喃的补充道,“当然,要以统一天下为夙愿。就不能有,虞国人和齐国人的分别。”

拿下的北凉,就是咱们的资源。

损失的人口,就是损失了。

“双科甲等第一,只低不高。”姬弘收回了刚才对宋时安的轻蔑,给予了有些离谱的肯定。

都第一了,只低不高那得到哪去了?

“弘卿,你说这科考,真的能够发掘出人才?”姬渊带着一丝好奇的问道,“我大齐,也有这样的人才吗?”

“科考必定是能够网罗出真正人才的,但此时我们再开,太晚了。”姬弘说。

一个新政策,它执行的前期,必定是充满阻力,且因为不安稳的状态,造成国势短暂衰退。

这个政策到后期,肯定会变味,失去本身意义。

最有益时,就是成熟之后的鼎盛中期。

姬渊现在搞的话,只会给当前的朝局制造动乱,并且失去大齐的政策优越性。

虞国的世家,为什么很多对姬渊有滤镜,对齐国有向往?因为他们都认为——齐国不搞科考,有善政,很文明!

但实际上,本土的世家也不会觉得相比起开科考的大虞,齐国有多好,自己吃了多少国家红利。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基本项,不是加分项。

总结下来那便是:精英阶层不可能忠君爱国。

“这宋时安,这宋时安。”姬弘频频摇头,十分的不悦,“真该死啊。”

当时朔风下了雪,要撤兵的时候,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因为打下去越来越不赚了。

有潼门关,有武威,有半个朔郡,已经可以了。

可如若再举国之力,再围攻他一个月,宋时安是必死的。

“现状就是他还活着,而且当了状元,必定要主导改革了。”姬渊认真道,“而这改革,依弘卿认为,有可能否?”

“没人能做成,这太难了。别说放在伪虞,就算是权势更集中的大齐,也难以做成。”

姬弘是真心这样想,但是,他想起宋时安在朔风的所作所为,又说道:“但这事,还真是能够做成的。”

理论上可行。

关键是,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