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把想要的地盘弄到手

南洋风云1864 葡萄无牙 2907 字 2个月前

德意志虽然崛起,在英国面前依然相形见绌。

英国二百年来统治世界的影响力不是玩的,对欧洲舆论影响力强的可怕,美国的外交形象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只要美国一天不放弃对英国纺织品施加50~80%的高额关税,英国舆论就一天不会放弃骂美国,贬损美国,抹黑美国。

谁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这特么就是敌人。

在这一点上

楚国做的就是非常聪明,其与英国签署的互惠关税贸易条约,让楚国的工业品成功的打入了英镑贸易圈,也让海量的英国棉花和棉布涌入楚国市场。

楚国原本就没有纺织工业,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冲击。

在进口洋布的浪潮中,以皇室资本及华裔民间资本扶持起来的纺织企业,一开始就面临着最严峻的竞争形势,一步步顽强的发展起来。

尤其是利用地处澳洲大陆距离近的优势,着力的从发展毛纺织业开始,楚国的纺织工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十几座大型毛纺厂先后投产,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了3.6万个就业机会,连同上下游运输和其他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10万。

带动了马车制造业,骡子,马和牛等大牲口的养殖业,铁路,船舶等领域的需求也在增长,可谓好处多多。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楚国的棉纺织业从幼小开始成长,如今已发展到大大小小十几家纺织厂,几十家织布厂和更多的染整工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毕竟英国洋布万里迢迢而来,其运输费用就是一大笔钱。

楚国主要大量进口印度棉花,在本地纺织成纱线,织成布,渐渐的在质量和产量上取得更多份额。

1874年这阵子,楚国国内的纺织工业生产的棉布料,已经占到了本国需求的1/5,并且还在茁壮的成长中,这就是很好的苗头。

楚国生产的呢制混纺布料,已经占到了本国需求的八成以上,并且还出口到北方神州及扶桑等地,成为出口主导品种之一。

这是因为国内的毛纺厂占有成本优势,纺织出来的粗梳毛条和精梳毛条,混纺成呢绒布料,在本地经过染整加工后,就是可以裁剪衣服的布匹。

相比较英国进口的呢绒布料,少了一个从楚国出口到英国,然后再从英国返销回来的欧亚航线运输费用,成本自然占着明显优势。

用关税保护那走不长,纺织工业本来就是进入门槛极低的一门生意,但发展上限非常高。

对于楚国这种纺织品优势,英国人倒也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很多的毛纺厂就有英国人的参股投资,还有织布厂和染整厂也是,在楚国境内定居的英国人已经超过5.3万,大多在工业领域投资或是贸易商及其家眷,也有一些律师,工程师和其他的从业人员。

楚国在对待英,法等列强国家的白人移民方面,给予了条约签订的国民待遇和无歧视的安全保障,执行的相当严格。

这也是让英,法,德,俄,美,奥匈,荷等列强国家较为满意的地方,除了少数殖民地范畴冲突领域,其他的领域合作愉快。

除了美国。,楚国与上述国家普遍签署了贸易关税互惠条约,规定了在与上述国家进行互惠性的自由贸易,对相互间的进出口贸易实施低关税,免收各种杂税。

这些年来

一直严格遵循互惠条约规定,不对相互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施加禁令,不对对方的船只征收额外的吨位费、港口使用费、领航费以及遇难船只的打捞费等,英国对此最为满意。

这也是两国间日渐热络的根本因素,也非常符合英国胃口。

只要让英国佬赚到钱,商人得到善待,在自身实力强大的同时,那一切的矛盾都可以商量。

楚王郑国辉想着

利用南美洲战事混乱的契机,想办法要把中美洲这几块地盘儿给弄到手,以免夜长梦多。

该下手时就下手,至于吃相啥的就顾不得了,反正今后有的是时间经营人设,慢慢的树立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形象就是了。

先得把想要的地盘占到手,其他的从长计议。

差不多再有4~5年时间,也足够安排好一切了。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