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献策

太平记 克里斯韦伯 2361 字 2个月前

尚书令张温身着黑色官袍,腰挂青绶银印,踏入尚书台。尚书仆射和尚书右丞赶忙迎了上来,张温向他们点了点头,依照平日的习惯,在自己的几案后坐下,问道:“今日各州县可有什么要紧事?”

“幽州有急报!”尚书仆射还是那副苦瓜脸:“鲜卑从大举南下,杀掠甚重,各郡县都有遇袭。上谷郡太守战死!”

“死了一个两千石!”张温叹了口气。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尚书右丞苦笑道:“去年并州云中郡太守就兵败死了,还有幽州的渔阳郡太守也受了伤,战死的县令就更多了。都是因为鲜卑人!”

“简直是太猖狂了,视我大汉无人吗?”张温怒道:“一定要禀明大将军,派兵征讨,好好教训一下这些胡狗!”

“哎!伯慎兄!”尚书仆射叹了口气:“今时不同往日呀!鲜卑人已经不是当初那些零零散散,互不统辖的部落了,檀石槐的牙帐都设立在漠南了,距离高柳(今大同市附近)才三百里,轻骑一日一夜便可至!反观我们大汉,哎!”

听到副手的感叹,张温陷入了沉默。须知蒙古高原的中央有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戈壁地带,当时人称之为瀚海。这这条戈壁地带为界限,分别将蒙古高原分为漠南与漠北。相比起漠北,漠南的土地更加肥沃,水草也更加丰茂。所以在汉武帝之前,匈奴的王庭一直都在漠南,每年秋后草高马肥之时,都会袭击抢掠西汉的北方沿边郡县。

所以西汉武帝对匈奴战略其实就两个目的:打通河西走廊,1、切断匈奴和西域乃至羌胡部落的联系;2、将匈奴王庭赶到漠北去,将大汉的北疆推到瀚海,使其成为大汉的自然疆界。达到以上两个目的之后,汉武帝便在漠南之地设置郡县,修建烽燧长城,移民屯守,实际上漠南已经成为汉朝的实际控制领土。

从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除去两汉之间新莽政权的短暂间隙,漠南地区基本上都在汉帝国的实际控制之下,区别只是由于东汉对漠南的控制更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乌桓、南匈奴等属国部落的间接控制,而非直接从内地移民屯田,设立郡县。

所以不难理解张温的激愤和忧虑了,檀石槐在漠南之地建立王庭意味着汉帝国失去了自汉武帝以来两百余年奋战的成果,自从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击破匈奴左贤王,斩首七万余级,在狼居胥山上举行了祭天仪式,匈奴王庭撤离漠南之后,第一个由不受汉帝国控制的游牧政权在漠南出现。任何一个当时的汉人得知此事,都会彻夜难眠的。

“伯慎兄!”尚书右丞苦笑道:“在座的哪一个不知道鲜卑王庭现于漠南,非我大汉之福。但事有缓急,须得一件一件来。蛾贼与武陵蛮联手,已成大势,若是一个弄不好,荆襄、淮泗都会陷入其中,那时南阳、兖徐也不会安宁,好不容易压下来的羌乱也会复起,只怕宗庙有倾覆之祸呀!”

“不错!”尚书仆射劝道:“说到底,檀石槐只是外患,且其鲜卑人章程法度未立,其首领并非父子相继。鲜卑人能有今日之势,靠的是檀石槐一人之力,其后继多半无法继其勋业。反观蛾贼自起事以来颇有章法,且其借用伪道,迷惑人心,为害极大,若不尽快将其剿灭,只恐遗祸无穷!”

张温沉默了半响,还是无奈的点了点头:“你们说得有理,我也知道蛾贼是心腹之患,必须先行剿灭,然后才能轮到鲜卑和羌贼,只是这样下去,不要说鲜卑人,就是乌桓、南匈奴以及辽东诸属国,也会不稳的,那时可就是大麻烦了!”

听张温这般说,尚书仆射和尚书右丞都叹了口气,说不出话来。与西汉不同的是,失去了原有的郡国军体制之后的东汉在军队动员能力上大大被削弱了,汉武帝时西汉仅仅边防军总数大概有六十万,总兵力超过百万,而东汉的常备军总数大概也就二十九万。其中北方边军分散布置在渔阳、度辽、黎阳等五营,十七个部都尉和属国都尉下辖一营兵,以及西域的护西域都护、副校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等加起来也有两千上下,按照一营一千人计算,一共两万四千人上下,还不如西汉边防军的零头多。

仅凭这点兵力肯定是不够守卫数千公里的边防线,所以东汉的北面方向的主要边防力量实际上是属国兵,即由依附于汉帝国统治的北方胡人组成的的军队,比如南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统领的军队,一共有十一万左右。乌桓、南匈奴这些属国虽然有时发生反叛,但终东汉一世,这些属国军队大体上还是对帝国忠诚的,承担了保护边塞的责任。

但问题是张温他们又无法预测未来,在他们看来,随着檀石槐统领的鲜卑实力越来越强大,这些原本依附于大汉的属国蛮夷们会不会继续忠诚下去,这个就很难说了。而如果他们反叛倒戈到檀石槐那边,那帝国不但要立刻组建十几万大军来填补这些属国军的空缺,还要承担这些装备精良,对大汉内情十分熟悉的昔日仆从军站到对面的代价,以东汉现在的政治经济现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