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变

太平记 克里斯韦伯 2454 字 2个月前

“喏!”那军士留下信笺便退出去了,应奉拿起信来,递给冯绲,冯绲却没伸手接,半躺在胡床上的他摇了摇头:“世叔你念给我听听吧!我有些累了,想歇息片刻!”

“好!”应奉这才想起来冯绲这几天都没怎么好好歇息,眼疾的老毛病又犯了,凭这点烛光根本看不清楚稍微小一点的字。他拆开书信,念道:“伯始(司徒胡广的字)顿首启,见字如晤,展信舒颜。前日京中有大事……“念到这里,应奉突然停住了,目光呆滞,张口结舌,一副被惊呆了的样子。

“发生什么大事了?世叔你为何不念下去?”冯绲问道。

“哦,哦!”应奉此时也反应过来了,他咬了咬牙,继续念了下去:“袁绍、袁术、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等人领宾客少年,袭杀宦官,纵火焚其府邸,斩苏康管霸二人之首级,以矛尖承之,乘马驰骋于京中闹市,声言斩杀奸宦,一时间观者如堵,欢呼之声直冲云霄,宫中亦可得闻……”

此时冯绲早就坐起身来:“这些家伙疯了吗?竟然敢这么做!”

虽然应奉自己就是个敢于煽动冯绲领外兵北上,逼朝廷诛杀宦官,改革政治的家伙,但此时心中想说的和冯绲一样——他的计划再怎么大胆,好歹也是在幕后策动大军,这几位干脆自己带几十个宾客壮士直接在雒阳城里杀人放火,砍掉中常侍的脑袋插在长矛尖上在街头骑马炫耀,这已经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是已经完全视朝廷于无物了。

“是,是呀!着实是好生大胆!”应奉半响后方才感叹道。

“然后呢?快看看大将军如何处置这些狂徒?”冯绲催问道。

“对!”应奉这才反应过来,的确此事既然已经发生了,那窦武的反应就是最关键的了,可他刚将帛书展开到下面一行,整个人便呆住了。

“世叔,世叔!接下来怎么了?接下来怎么了?”冯绲见状愈发急了,连珠炮一般催问道。

“冯公,我觉得您还是自己看看吧!”应奉叹了口气,将帛书递了过去,又将蜡烛凑近了些,好把帛书照的亮些。

“事毕后,袁氏兄弟,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等人,领同行壮士,皆袒衣至于大将军府前,叩首请大将军应天下士人所请,诛杀宦官,重现明章之治于当世!若能如此,甘受斧钺之刑无所恨,大将军府前围观之太学生上万,皆呼‘诛杀奸宦,复世清平’。大将军不得已,发五校兵围宫,乞太后下旨,诛杀宦官……”

看到这里,冯绲双手一松,帛书已经滑落在地,叹道:“好个袁绍,袁术,这不是把大将军架在火上烤吗?”

“是呀!”应奉叹了口气:“大将军那时估计牙都咬碎了,若是不答应袁绍他们那伙人,那就成了宦官的同党了,不说在天下士人面前名声扫地,光是大将军府外的那些太学生就应付不过去;可要是答应了袁绍他们,那诛杀宦官的首功也不是他窦游平,后世提到本朝诛杀奸宦,也只会提到袁绍他们,他窦游平在当中估计还是个丑角。当真是左右为难呀!”

“哎!”冯绲叹了口气:“世叔你想的还是窦游平一人的得失,可你有没有想过袁绍那伙人这么做的后果?宦官再怎么说也是天子身边的近人,他们的亲眷中不少人更是朝廷官员,袁绍他们一伙人居然就敢带着几十个宾客部曲,在京都公然杀人纵火,这还有没有王法了?有没有规矩了?要是今后朝中有大臣相互之间有矛盾,是不是就可以带人直接攻杀过去,砍了脑袋在京都巡游?还有那些太学生,朝廷本来招揽他们来雒阳是让他们讲学经典,为朝廷培养选拔人才,可他们倒好,居然直接包围大将军府,为袁绍这等好乱乐祸之徒声援,长此下去,国家何以为国家?朝廷何以为朝廷?”

“那,那冯公的意思是?”应奉问道。

“窦游平这次不杀宦官估计是过不了关了,不过不管他杀不杀宦官,事后都要狠狠惩治袁氏兄弟,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等人,要么处死,要么除以流刑,绝对不能让这些人借此机会青云直上,不然后来必有仿效者,那才是遗祸无穷!”

听到冯绲这番话,应奉不由得露出苦笑,冯绲这话的确是有道理,但要执行起来,比登天还难。说到底,窦武就是党人的领袖,他能够登上大将军的宝座,也是凭借了天下士人的支持。袁绍他们这些人的做法虽然后患无穷,但却正好符合了当时东汉士人的胃口,如果窦武因为此事诛杀袁绍等人,那等于立刻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他是没有这个胆子的;更要紧的是,窦武当上大将军之后为了诛杀宦官之事和皇太后僵持了那么久,连宦官的毛都没掉一根,若非袁绍他们铤而走险动手,谁知道还要僵持多久?是袁绍这群年轻士人豁出去才把诛杀宦官之事推过去的,而窦武反倒对袁绍他们下手,只会被人以为是站在宦官一边。

“此事只怕不易!”

“不易也得办,不然国家就不成国家了!”冯绲顿足道:“大将军不敢做这个恶人,那就我来做,总不能眼看这天下,这国家毁在这群侥幸之徒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