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绩效考核是个好办法,无数的验证,充分的证明了它有多好用。
这等后人的智慧,必须拿来用。
大明也需要卷起来了。
自己这个皇帝,都日常爆肝,卷到了天上去。
这些官员们拿着俸禄,却过的比自己这个皇帝还要悠闲,这怎么能成?
卷,必须要卷起来。
原来,绩效年终奖是这么个意思。
胡惟庸露出恍然之色。
初听时觉得这个举措有些平平无奇,甚至于有些脱裤子放屁的感觉。
但稍微一深思,却又觉得包含深意,乃至于是精妙绝伦。
今后,无数官员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里胡惟庸稍微思索之后,升起的第一个念头。
跟着这样一个能干的主,本身就让人挺辛苦的。
结果现在,皇帝一刀子下来,砍断了很多人的非法收入,而后又在前面吊了根萝卜。
这等手段用出来,还不得把人给往死里用?
任何行业,都有极其能干的人,也有懒散的人。
皇帝如今来了这么一手后,对于那些很能干的人来说,自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可对于那些懒散惯了,或者是没有真才实学,滥竽充数的人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俸禄拿的少倒还在其次。
若是连续考核时,成绩都垫底,只怕不会太美妙。
虽然现在皇帝只是说了,绩效不过关的,没有办法领取年终奖,没说其余的惩罚。
但依照他对当今皇帝的了解,这些人的日子只怕不会太好过,就算现在没有惩罚,今后皇帝也会弄出相应的惩罚来。
不这么做,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令外一方面,直接给百官涨俸禄,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官员们会挺高兴。
但时间一长,很多人的这份高兴与感激就会随之变淡,并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俸禄。
可换成年终的奖励就不一样了。
这属于皇帝的额外赏赐。
每领一次,就不自觉的感恩一次。
因为皇帝完全可以不用发这个钱的。
再一个的好处就是,这东西不是固定的。
完全可以根据每年朝廷的财政状况,来进行一个及时的调整。
财政好,就可以多拿出来一些钱,来发年终奖。
不好的话,就可以少拿出来一些钱,来发年终奖。
要是财政状况实在不好,直接不发也不是不可以。
这本来就是皇帝给的额外奖励,不是算在俸禄里面的。
变少,乃至于是不发,不少人虽然不舒服,会有微词。
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可要是给官员们直接涨俸禄,把俸禄涨上去后,再少发,或者是不发,那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尤其是这东西,直接和绩效考核挂钩,让本该神憎鬼厌,没几个人愿意接受的考核,变得让很多人都不怎么抵触了。
乃至于是欢迎起来。
推行起来阻力大大减少。
高!
实在是高!
简直是神来之笔。
皇帝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胡惟庸越想越是觉得佩服,越觉得这一手,简直妙不可言。
刘伯温
绝对是刘伯温这个狗东西给出的主意。
除了他之外,别人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平!
而且,前一段时间,刘伯温这家伙可是又进宫见皇帝了。
还是在皇宫里待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方才离开。
这件事,八成就是那个时候,刘伯温和皇帝嘀咕的。
这狗东西,他咋就不死呢?
“上位,这个主意好,妙用无穷啊!
上位之才深不可测,连这等绝妙主意都能想出来!”
深思一会儿后,胡惟庸满脸惊叹的出声称赞起来。
“这是自然,要不咱咋能当皇帝呢?”
朱元璋毫不客气的将之一口应下。
呸!真不要脸!
胡惟庸暗中猛呸了一声。
要过饭的人,脸皮果然够厚。
明明是刘伯温给出的主意,非要说是他自己想的。
同时对于刘伯温也越发的警惕起来,充满敌意。
皇帝连自己这个丞相都瞒着,面对自己旁敲侧击的询问,都不肯把出主意的刘伯温给透露出来。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皇帝对刘伯温有多信任。
再想想刘伯温能和皇帝解开误会,全都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后,胡惟庸就更加的心塞了。
“上位,不知这考核由哪里负责?”
忍住心里的骂骂咧咧,胡惟庸问出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六部和御史台,把所属官员应该办的事,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之上。
由六部和御史台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听到这个回答后,胡惟庸郁闷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六部都归于中书省管,让六部负责绩效考核,就等于是让自己这个执掌中书省的丞相来负责。
这样的话,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官员们更加敬重服从自己这个丞相。
毕竟考核的大权,在自己手中握着。
他们中又有几个人敢和自己唱反调?
至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御史台……
御史大夫陈宁,实际上可是听自己话的。
等于从六部到御史,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本账簿,一本御史台、六部留底。
一本中书省拿着。
另外一本送到咱这里来。
六部和御史台,每完成一件就登记一件,完不成的也需要如实登记。
否则论罪处罚。
中书省可以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议处。
咱这里进行最终核实,对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朱元璋隐晦的看了一眼胡惟庸后,又出声做了补充。
谁掌握了考核权,就是掌握了对官员的们的生杀大权,天然就能让无数官员俯首。
那么权力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这样一个大的权力,他怎么可能会留在中书省?
尤其是留在丞相手里。
中书省跟着打打下手,做些辅助工作还行,至于这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为合适。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他弄绩效考核,可不是为了给胡惟庸揽权的。
胡惟庸微不可察的怔愣了一下。
不是,合着自己方才是白高兴了?
皇帝这是干什么?
事情交给六部和中书省来做不就行了,还费这事干什么?
皇帝来做最后的审核,只这一个做法,就把考核所带来的好处,拿走了至少八成!
“上位的考虑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上位日理万机,而考核官员这事,有很繁琐,很复杂。
上位要是负责最终核查的话,臣有些怕上位过于劳累了,身子吃不消……”
胡惟庸决口不提权力的事,话里话外,都是对朱元璋这个皇帝满满的关心。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摇摇头:“这个胡相不用担心,咱别的或许不好,这身子,这精神头,好的不像话。
再多干点也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