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不是,皇帝这么猛的吗?官绅一体纳粮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宋朝收税的能力是真强。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税的功力,到了后面,也不至于会穷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可以。”

刘伯温道:“臣明日就上个奏章,详细言说此事。”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用上奏章了,咱这里直接颁布,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别看现在,自己已经狠狠的对地方税收系统砍了一刀,但这等事一旦去做,依旧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刘伯温上奏章言说此事,就是准备担下这诸多的骂名。

让这些都冲着他去。

不过朱元璋却不打算这样做。

身为皇帝,一个国家的主导者,很多事情该自己上的时候,就要亲自操刀子上。

该承担起的责任,就要去承担。

该为臣子撑腰时就要撑腰。

不能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不伤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脑袋缩回去,让敢于做事的臣子,来到前面一边做事,一边承受巨大压力。

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汇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为皇帝,身为带头人,该扛事的时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做事环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汇集里起力量来办大事。

这里面,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祯。

这个子孙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说,单这个不粘锅的属性,就足够让人无法言说了。

崇祯朝一开始也还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员的。

但很可惜,在崇祯朝,越是这样的官员,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很多本该皇帝来担的责任,崇祯为了所谓的名声,不敢,也不愿去担。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开刀。

如此,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眼见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场这么惨,一些原本还想为国做事的,也会顺理成章的闭嘴,缩头。

跟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起随波逐流。

崇祯但凡能抗点事,勇于担当丢掉京师的骂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马都要打过来了,京师里的众多官员,却无一人提议放弃京师南迁。

不说放弃京师南迁了,连提议安排太子从京师离开,前去南面的都没有。

以至于李自成的兵马来到之后,连皇帝带太子,一股脑全都没了。

要是能提前让朱慈烺这个太子到南面去,京师被破后,局面也不会混乱到那种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许不会有那样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让人火大。

“上位,这事是臣来见上位言说的,拿那理当的由臣来上奏章。”

刘伯温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还是算了,刘先生只管安心做事就行,这些风风雨雨让咱来就行。

咱别的能力或许不成,但抗风浪的能力还是有的。

刘先生身子单薄,好好将养身子,多为咱大明出几年力气才是最重要的。

空印案发,刘先生闭门不出,就已经令的无数人,对刘先生冷言冷语了。

这要是再把这奏章一上,怕不是很多人,都要往刘先生家大门上泼粪了。

这等事,还是让咱来吧,”

朱元璋笑着说道,直接把话给挑明了。

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刘伯温既然想要为国做事,做实事,做好事,那他这个皇帝,就该对其进行遮护。

刘伯温的面容不再平静,眼窝都有些发热。

什么是圣主明君?这就是圣主明君!

这种感觉是真好。

这样的上位,谁又不想为其做事,乃至于是卖命呢?

以往,觉得自己最多不过三两年好活,且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好可惜好留恋的刘伯温,此时忽然的就不想死了,想要活他个五年,十年,二十年!

他觉得,到了那个时候,大明肯定会大变样。

他很想看看那个时候的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会不会出现洪武盛世!

这大明的建立,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洪武盛世里要是也能有自己的一道身影,想来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刘先生,咱这里想要在今后,改一下税法……”

刘伯温今日不来见自己,最近几日,朱元璋也是准备把刘伯温找来,就一些事情商议一下的。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句话套用在治理天下上,倒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如今的大明,已经过了打天下的阶段。

如今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乱糟糟的天下,想方设法的给治理好。

用强力手段,来扫除虫豸,把那些不信邪的杀个人头滚滚,这是必须的。

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

杀过之后,紧跟着需要有相应的手段,来进行治理天下。

用更好,更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原来不合理的制度。

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不然只是一味的杀,制度上面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能管一时。

用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

甚至于这个时候压制的有多狠,今后开始反弹时就有多厉害。

如今,朱元璋做的就是杀人之后的制度建设。

正在那里满心感动,并期望自己能活一个大年纪,今后好好看一看大明盛世的刘伯温,闻听皇帝说出来的这话,顿时一个激灵。

心中的那些美好感受与期望,瞬间就消失了一个无影无影无踪。

一时间,竟有种汗毛都要竖起来的感觉。

无它,实在是上位涉及到财政税收等相关的事情时,往往会弄出一些惊人之举。

“上位,三十税一已经够低了,真不能再低了!”

在说这话时,刘伯温的心肝都在颤。

上位出身寒微,成为了皇帝后也没有忘记百姓。

当初制定正税时,力排众议,坚持制定了个三十税一。

这税率是真够低的了。

就这皇帝隔三岔五,还不是给这里免税一年,就是给那里免税两年。

上位如此做的本意自然是好的,目的是想要少收税,给众多百姓们手里多留一些。

坚决不像元朝那样盘剥,搜刮百姓。

可这税,并不是说越低越好。

太低了一样会出现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