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奸臣自己跳出来了

让你明知道这里面有大问题,知道他们就是在跟着李善长一起对抗自己这个当皇帝的。

但还偏偏没有办法拿他们怎么样。

一直僵持好几个月,在自己这里压力越来越大,都快要不管不顾掀桌子的时候,终于让自己找到了机会。

有亲军都尉府的人,秘密从那些进京报税的地上官员身上,找到了盖着官印的空白账册!

自己抓住机会,立刻反击,直接处斩了地方上一千多个做假账的主印官!

将李善长发动的这场攻势,给打了个稀碎!

也是从被后人称之为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开始,自己才彻底的将李善长的威望,给打崩。

让地方更多的是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李善长手中。

如今自己又一次停止修建了中都城,且比上辈子做的要更加决绝,虽提前了八九个月,但依照李善长的性格,绝对还会用这样的办法来对付自己!

乱世走出来的人,尤其还是李善长这等一直大权在握人,韧性十足,绝对没有那样容易认输。

这是如今李善长手中最大的牌,他不可能不打。

有着上辈子的经历在,自己知道应对之法,李善长岂不就是给自己送菜,帮助自己解决大明地方上的蛀虫?

大明的地方官场,是该好好的修理修理。

元朝后期崩塌的太快,北伐时,一年就打下了元大都。

众多地方都是望风而降。

这也导致了,地方上大量的官吏,其实都还是元朝时的那批人。

元朝吏治败坏的厉害,又实行包税制。

地方上只要把朝廷规定税给缴纳上去,其余的朝廷一律不管。

在这等情况下,这些地方官吏是一个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自己大明建立之后,这些人改换门庭,哪怕自己做出种种规定,三令五申,为官要清廉,吏员不得扰民。

可实际上起到的效果并不大。

很多人都只是表面上遵从,可内里还是贪赃枉法,极其过分。

不进行一番刮骨疗毒一般的治疗,难以起到什么太好的效果。

对于地方吏治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要下手整治了。

但一来没有什么太好的,将众多地方都给牵扯进去的理由。

二来大明初立,要务繁多,事有轻重缓急。

所以就一直推迟了。

但现在,经过八年的治理,很多问题已经被处理。

如今也可以着手动一动还抱着元朝思维,守着元朝规矩办事,妄想把自己大明当成元朝的那些地方官吏了!

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朱元璋想到这些,朱元璋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李善长赶紧动员地方上众多官吏,和自己对着干了!

“陛下,礼部尚书已经带到。”

王公公的声音响了起来。

朱元璋收回思绪,一张脸瞬间拉的老长:“押进来见咱!”

“咱祭拜无辜枉死的众百姓,你为何不拜,独自站立?”

朱元璋目光审视的打量着,被带进来的礼部尚书牛谅。

朱元璋的黑脸,和毫不客气的质问,与不加掩饰的不满,许许多多人都承受不住。

牛谅却没有乱了方寸。

一板一眼的对朱元璋行了礼,而后这才开始回答皇帝的问题。

“回禀陛下,非是臣不愿行礼,跟着陛下祭拜。

实在是这等祭奠不合礼制。

哪有在祭天、下罪己诏的时候,祭祀百姓亡魂的道理?

纵观古今,更没有堂堂一国之君,向百姓亡魂下跪叩首祭奠的先例……”

牛谅的礼行的很标准,看起来很谦恭,但说的话却并不客气。

这等于算是当面直接硬刚朱元璋,说这事不怪他,是朱元璋这个当皇帝的,行事不对在前。

他这般做才是正确的。

朱元璋的脸更黑了。

“没有先例?咱就是先例!

咱是皇帝,咱的一言一行就是礼!

那么多百姓因修建中都城,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咱在下罪己诏的时候,祭奠他们怎么了?

罪己诏不仅是说给老天爷听的,更是说给众多百姓听的!

万事万物,以人为本,众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咱向他们冤死的亡魂下拜,祭奠他们有何不可?

这才是最大的礼!”

听了朱元璋所说的话,礼部尚书牛谅,一时间身子都在微微发抖。

这是气的了。

太离经叛道了!

皇帝他说的是什么话?

满嘴都是歪理邪说!

不仅仅没有认识到他犯下了多大的错误,还在这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过分!

太过分了!

当今皇帝因为是放牛娃出身,后面更是要饭当和尚,妥妥不读圣贤书的人。

也是因此,他们对皇帝的要求很低,不求他行为举止处处符合礼仪。

但最起码在大事上,不能出偏差。

好在皇帝出身虽然卑微,但对于圣贤之道十分仰慕。

对于礼制也很重视。

大明建立之后,更是任用了很多大儒,通礼之人,来制定各方面的礼制。

他本人对制定出来的礼制,很多也都很遵从。

这让自己等众人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