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蒸蒸日上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3750 字 3个月前

高进达不认为这武宁军能闹出什么事情,更别说此次调任武宁军节度使的王式也并非泛泛之辈。

王式能带着内忧外患的安南军击退十万群蛮入寇,随后将动乱多年安南抚平。

单从能力来说,高进达都觉得陇右除自家节帅外,无人能出其右。

“王式调任武宁军的事情,确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的事情。”

刘继隆承认了高进达的猜想,而他口中别的事情,便是引起唐末农民起义元凶之一的庞勋。

此时的庞勋,应该只是伙长、队长之流,不然他早就死在王式镇压武宁军的途中了。

刘继隆记得,王式似乎是把武宁七军的牙将都一网打尽了,并且没有废什么力气。

尽管他不知道,如今的王式还能不能和历史上一样讨平武宁军,甚至他也不知道庞勋能不能活下来,但这件事他必须得关注。

若是没有庞勋冒头,那些小庶族和贫民也无法看穿大唐的虚弱,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不定会往后推延。

如果事情真的如此,那自己就得想办法逼一把唐廷了。

与其让大唐缓慢死亡,最后迎来五代十国乱象,那不如让大唐加快死亡,由自己扫平天下。

思绪此间,刘继隆对高进达询问道:“现在三仙楼的范围包括哪些了?”

见刘继隆询问,高进达连忙回应道:“此事得询问曹参军才行。”

“召曹茂过来吧。”刘继隆颔首示意,高进达见状便派人寻来了曹茂。

不多时,曹茂便来到了中堂并在作揖后入座,同时在高进达解释后向刘继隆汇报道:

“节帅,如今三仙楼包括剑南道、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

“此外,关内道中的朔方、天德、泾原三镇也有三仙楼,河东仅有北都有三仙楼,京畿道和都畿道只有长安和洛阳有三仙楼。”

似乎是担心刘继隆不满意,曹茂连忙解释道:“三仙楼的菜品倒是很受欢迎,可地方衙门的赋税也不低。”

“十年扩展至如今,已经算是迅猛了……”

曹茂说罢,高进达也附和道:“节帅,都护府对三仙楼的扶持不低,奈何许多地方的生意都被地方藩镇的牙商所占据,便是我们花钱也进不去。”

三仙楼,这本就是陇右在俞从晖、王焘等牙商帮助下,于各州县修建起来的情报机构。

当然,说是情报机构,实际上也只能打探些小情报,触及核心的情报是很困难的,因为那代表需要花钱。

陇右的财政充盈不假,但比起情报的花销来说,陇右财政的那点结余,还不足以满足三仙楼的扩张。

刘继隆也没指望三仙楼能得到多大的情报,他只需要得到各州的大致情况就足够。

正因如此,面对高进达和曹茂的无奈,他也开口安抚道:“无碍,这已经足够了。”

“若是能沿着长江、淮河两岸继续开设三仙楼,那则更好,若是不能也无碍。”

刘继隆说罢,随后又向高进达询问道:

“近一个月过去,松州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有!”高进达不假思索道:

“这崔铉果然是故意在北境设防,为的就是把流民拿来与我们做买卖。”

“杨复光的信送抵成都后,崔铉便以安置百姓往翼州、茂州、维州为由,将西川大批流民迁徙翼州。”

“在流民抵达翼州后,他便派人传信给松州的斛斯光,让斛斯光派人去接纳流民。”

“斛斯光今早才派人送来消息,说是翼州流民有近八千,而且后续还有好几万流民。”

“杨复光已经抵达翼州,并且要求用这批流民先交换挽马。”

“斛斯光让都护府先准备五千匹挽马南下,您看如何?”

高进达说罢,目光便看向了刘继隆,刘继隆听后问道:“派一万匹挽马南下吧。”

“按照之前的规矩,这一万匹挽马,也能换六万流民了。”

“牧场的情况如何?接连交易出去那么多挽马,会不会受到影响?”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高进达颔首道:“有一些……”

闻言,刘继隆沉思片刻,接着想到了河西的张淮深。

“张使君不是想要人口吗?这次是个好机会。”

“派人送信去甘州,告诉酒居延,一匹挽马换三个流民。”

“如果张使君同意,便让他们先把挽马送到凉州,然后再由我们的人转送到河州、渭州、岷州。”

“这次迁入的百姓,都安置在这三个州开荒,让三个州的人口都突破十万口。”

陇右与西川谈下来的价格是六个人换挽马一匹,一个人换粮食七石。

河西粮食不足,还需要从陇右进口,自然不能用粮食来交易。

但河西拥有多处马场,挽马肯定足够多,所以可以用挽马交易,而陇右可以从中间抽取五成作为费用。

想来就算张淮深知道,张淮深也会愿意换的,因为关内道的口马价格更贵,移民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弄到的。

“是!”

曹茂与高进达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颔首道:

“下去吧,记得盯紧王式那边的事情。”

在他的吩咐下,曹茂与高进达缓缓退出中堂,而刘继隆也将长安送来的情报丢入了香炉中,眼看着它化作灰烬……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