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怂帝只想乘胜求和

天下不是靠匹夫之勇能夺取的。

要说匹夫之勇,古往今来还有超过项羽的么?但项羽不也没成功?说明得天下还是要靠老阴比,太刚烈肯定不得好死。

这么一想,赵桓突然就觉得,自己的韧让实在是圣主仁君的美德,说明自己有刘邦之才,跟刘邦一样明哲保身能屈能伸。

“行了,如今非常之时,这些礼数就不必计较了,”赵桓一副以刘邦自居的心态,先定调子宽恕了堂弟的言语冒犯,随后继续直奔关键,追问道,

“朕还有一虑,就算完颜宗望真的受伤,实在支撑不住只能退兵,那他们不会颠倒是非、谴责我大宋派人行刺么?当时金军帅帐里发生的事情,毕竟只有少数人看到,我大宋方面别无更多证人。金人若是陷我大宋于不义、以此要求我大宋赔偿,又该如何自证清白?”

赵子称听皇帝这时候还在顾虑这种事情,也不由颇感意外。这个问题赵子称之前确实没想过,因为他觉得压根儿没必要去担心。

但皇帝就是问了,他也只能飞速现想一下,然后掷地有声地说:“皇兄!这种时候,这样的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我若是金人,根本没脸拿这样的理由来闹事!

就算退一万步讲,当时不是完颜宗望先违约试图折辱我大宋国使、而真的是臣弟暴起行刺,那又如何——金人蛮夷也,根本不在乎‘失德’,只在乎‘失威’。

如果完颜宗望那么容易被臣弟行刺,然后还被臣弟杀出金营,金人只会觉得羞耻!巴不得这事儿不为人知,他们哪里还有脸主动提!”

这就好比后世21世纪,哪怕丑国的空母被拖鞋飞弹炸了,而且是拖鞋偷袭它,它有脸去控诉拖鞋的偷袭么?绝对没脸啊。

那种时候,丑国最需要的是赶紧捂着脸,对全世界大声疾呼:它没打着!它没打着!

一个靠威胁立国的存在,原本被视为不可选中的状态,一旦他亮出血条,局势可就变了。

完颜宗望要是敢在动机细节上扯皮,扯“到底是他先试图折辱宋使,还是宋使突然暴起发难行刺再杀出来”,那不管最后动机判定如何,这个事实本身会闹得天下皆知。

金人怎么敢的?

赵桓被堂弟这番粗暴的道理,也是说得一愣一愣。

此言虽闻所未闻,但似乎不无道理。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堂弟的思维还真是像蛮夷……脑子里半点言义、言德都没有,全是言利、言威。

让这种人搞外交,最后似乎会一点礼义廉耻都不剩,就只剩双方互相虚张声势恐吓对方。

外交完全靠吓,真是太丑陋了。

听说他好歹也是正儿八经太学生出身、读圣贤书舍试两优授的官,怎么会变成这种样子?

不过无所谓了,越是这样一根筋刚而易折的人,才越容易被帝王权术控制利用。

“既如此,朕已尽知内情,后续战和决策,自有朝中执宰帮衬处置,贤弟血战突围,先去歇息吧。”赵桓最后定了调子,终于放赵子称离开。

直到赵子称离开时,赵桓心中依然非常震惊和好奇,就想知道这个远房堂弟究竟有多高的武艺,才杀出了金营。可惜赵桓自己完全不懂武,问了也是白问,说了也听不懂,只能作罢。

只要赵子称没有彻底破坏掉和谈,还有让金人退兵的希望,赵桓就不急着做恶人,再观望观望吧。

……

赵子称奏对完、辞行出宫后,赵桓立刻又召见了其他主和派的执宰,商讨后续与金人和谈、促使金人退兵的细节。

这种事情,赵桓并不会找李纲来谈,因为他知道李纲是坚定的主战派,找他只会坏事。

所以就找了李邦彦、白时中。

赵桓把赵子称刚刚汇报的情况一说,这两位宰相也是大惊无比,随后赵桓就问他们,如何确保金人因为完颜宗望可能受伤而退兵。

结果这俩奸相果然是跪入骨髓了,纷纷开始拟定“乘胜求和”的条件。

因为金兵可能吃了暗亏,他们打算卖国的尺度倒是稍稍降低了一些。

原本历史上,大宋朝廷要想议和,这一次还得给金国割让河北河东三路的土地,直接把黄河以北的国土都卖了。

而后来金国之所以二次南侵,找的借口也都是“宋国虽然签了条约要卖黄河以北三路土地,但实际上没有执行,河东路的王禀仍然在死守太原不肯投降,所以要再南征惩罚违约之国”。

但这一世,既然跟金人据理力争到了这步田地(物理也是理),李邦彦白时中虽然还是不太相信赵子称会行刺完颜宗望至重伤,但也愿意给个观察机会,万一是真的呢。

在李邦彦等人看来,事情多半是赵子称吹牛,或许他都没深入金营深处,就提前逃回来了。

要不是那两颗金人猛安的人头被带回来报功了,李邦彦甚至连赵子称和金人厮杀这个事实本身都不信。

所以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争取在一两个月内,逼迫金人达成合议退兵。期间可以答应给金人钱财粮草,但不能答应割让土地。拖一拖看看金人反应,确认完颜宗望到底有没有伤势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