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侧面-40毫米-垂直0度倾角
炮塔侧面-55毫米-垂直0度倾角
一言以蔽之,差强人意,侧面稍弱了些。
装备局给出的技战术指标之中,明确要求中型的侧面可以免受俄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然而华联实业的作品……有点勉强。
前世作为南理工的一员,商克对这个讨厌的玩意印象深刻,关键参数倒背如流,
众所周知俄制14.5毫米子弹可谓‘臭名昭著’,具有可怕的动能和出色的穿透力,14.5毫米子弹是冷战期间北约装甲车重量大增的直接原因之一。
14.5×114毫米机枪弹的发展非常有趣,起初是设计用作高射机枪的,因为军方认为12.7毫米子弹不足以对付越来越快的飞机,所以要求研制初速更快的子弹,14.5毫米子弹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相当于把一个14.5毫米弹头安装在了20毫米炮弹的药筒上,从而达到1010米/秒的初速。虽然一开始设想用来对付飞机,但是军方很快发现这玩意很适合打坦克,因为弹丸直径小,‘比动能’很大,侵彻能力非常强,这个思路类似于钢针——也就是俗称的脱壳穿甲弹。
俄制14.5毫米子弹有多种类型,即使是最普通的(覆铜钢)钢芯穿甲弹,亦可在100米距离上击穿35毫米厚度钢板。
假如是钨芯穿甲弹,更是能在100米距离上击穿40毫米厚度垂直钢板,可谓十分甚至九分离谱。
要知道之前在匈尔瑞时,匈军步兵部队装备的苏罗通S-18反坦克枪(炮),发射20×105毫米穿甲燃烧弹只能在100米距离上击穿25毫米垂直钢板,而且重达百斤。
两者一比,相形见绌。
用更轻的重量做出更强的穿甲威力,也许伊凡罗斯人在武器设计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天赋?
不过,凑巧的是本国也有类似的设计,商克知道大统制联邦的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发了一种相仿的子弹。
那就是15.5×100毫米机枪弹,当年装备局认为小口径防空武器应该具备‘两快一轻’的特点——射速快、初速快、重量轻,可20毫米高射炮不满足需求,故而对20毫米炮弹的弹壳进行缩颈,把20毫米弹头换成15.5毫米,从而显著增加了初速,但爆炸威力(毁伤能力)也随之降低。
现役的38式15.5毫米高射机枪早就开始批量生产,逐渐取代了老旧型号的24式20毫米机炮。
装备局确信这是值得的,对于小口径防空武器来说,火力密度比毁伤能力更重要。
上个月原型车初次展示的时候,商克也参加了,一眼就发现了原型车侧面防护能力不足的重大缺憾。
他建议加厚车体侧面装甲,或者采用更巧妙的解决办法——预留装甲裙板支架,在有需要时自行安装,如果受损也方便更换。
两年前辽阳联邦兵工厂做过类似试验,一块薄钢板置于厚钢板之前,就可以有效剥除来袭小口径弹丸的被帽,使之穿透力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