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坦克论战

于是乎,双方又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了起来。

“技术上做不到?那为什么伊凡罗斯人能行?老毛子能做出二十几吨防护跟机动兼备的战车出来咱们做不出?你们要是没本事那就照葫芦画瓢……照着抄总归会吧?”钱长轩像连珠炮似的吐槽装备局几人。

装备局战车发展小组负责人汗颜道:“仿造未必不可,但那是别无他法的办法。”

“硬要加重也行,你们给三六式拖曳车停产,搞个更大劲的来。”

“呃…这……”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国家要你们有什么用。”

钱长轩的顾虑是后勤保障问题,国防军目前列装36式重型履带式拖曳车最大牵引能力是25吨,刚好可以牵引一辆抛锚的二十几吨的中型坦克。

如果是重量超过三十吨的中型坦克,那就需要两辆拖曳车一起合力才行,需求翻倍。

这在实战中就非常讨厌了,战场上各种幺蛾子连续不断,不一定能随时凑齐两辆牵引车,协调起来很麻烦。

他的理由在商某人看来确实没错,历史上大量坦克都是因为陷车之后难以脱困而不得不遗弃的,后勤保障的便利性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三分靠坦克七分靠后勤。

装备局的人很无奈,不吭声了,钱长轩没有咄咄逼人,也不说话了。

见状,院长轻咳两声,开口道:“现在开会,注意分寸,战车这个事,商克你才从欧洲回来,你来讲讲吧,有什么见解大胆说。”

院长亲自点名,总参谋长也看着自己,憋了许久的商克立即应了。

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地说:“各位,我认为这不单只是一件事,装甲部队的建设包含了许多方面——战车本身、防空武器、技术保障等等。”

顿了顿,他接着说:“想要确保战车自身的性能说得过去,二十几吨肯定是不行的,最少也要三十吨。相应的,牵一发动全身,更大的拖曳车也要跟上,配套研制。”

回顾历史,IV号坦克H型就是二十几吨的中型坦克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了,尽管火力不错,可是其机动性(至多40公里/小时)和防护能力(炮塔正面仅50毫米垂直装甲)在大战后期就捉襟见肘了。

改进型T-34/85的重量是32吨,缺点是车体正面45毫米倾斜装甲到了后期也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