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你们的情况很困难,但瓦尔兰德人更困难,必须压垮他们!」
在第三次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芙娜)攻势的后半段,尼古拉-尤登尼奇上将实验性的采用了一种新的战术。
他发现,即便己方集中坦克部队突破了敌方防线,敌方也会及时调来预备队堵住缺口,并且趁着己方师劳力竭之时发动反击。
故而,他尝试进行多路突破,设立多个平行的主攻方向,并且大幅增加第二梯队及第三梯队的数量,增加到可以抵挡敌方反击的程度。
此谓:平行突破,持久攻势。
这对部队的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个梯队需要密切配合。
因此,最开始两次尝试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续部队配合不良。
尽管效果未达预期,但尤登尼奇上将认为这可以通过战场的磨砺逐渐改善,他确信他已经找到了对付瓦尔兰德军队弹性防御的办法。
不过,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连续两个多月的浩大攻势让伊凡罗斯军队付出了巨大的损失。
轻武器倒是绰绰有余,技术装备则不然。后方军工部门的生产速度虽然在增长,但前线的损失也在加剧。
尤其是现在攻入瓦尔兰德境内,敌方的后勤距离缩短,补给更容易,火力投射效率显著提升。
总参谋部预估按照现今的趋势,最多再维持一个半月就要入不敷出了——瓦尔兰德军队对己方杀伤效率比战前设想的还要高!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维持伊凡罗斯帝国的进攻能力,联合王国间接的提供了很多帮助,主要是后勤相关。
比如最近的十一月初,第三支船队抵达摩尔曼斯克,一下子送去了32个火车头、940节车厢、216辆坦克、1200辆卡车、1700吨炸药、2.5万个轮胎等等。
同时,他们还租借了74架德-哈维兰‘信天翁’运输机,之后又租借50架。
伦顿和圣皮特堡之间也在反复拉扯,伊凡罗斯人千方百计想把不列颠人拉下水。
对于不列颠人来说,在不直接参战的情况下帮助伊凡罗斯人击败瓦尔兰德人是最好的,亲自下场参战没那么体面。
比起上战场,自诩为绅士的不列颠人似乎更喜欢充当搅屎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