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1640年5月18日,清晨,东平县始兴城东郊,新华军工的枪弹试验场还笼罩在暮春的晨雾中,一声清脆的枪声蓦的响起,立时将附近树林中的鸟群惊飞,扑腾着翅膀飞向湛蓝的天空。
一名陆军部总装备司的上尉军官放下了火枪,望着前方标靶处,等待观测员发出是否命中的信号。
“上靶了!?”这名上尉军官看见观测员举起了一面表示中靶的绿色信号旗,满脸的震惊,“他不会瞎报吧?”
那处标靶距离他射击的位置足足有两百米,若是普通燧发枪的话,射出的弹丸根本不知道会飞向何处,更遑论准确命中标靶。
“这位长官说笑了!”枪械总工程师魏应坤先是看了一眼旁边那位默不作声的高级军官,随即陪着笑说道:“前些时日,我们军工厂试枪员曾在三百多米开外准确射中标靶。呃,即使距离再远些,放到四五百米外,运气足够好也能命中目标。”
“是吗?”那名上尉军官脸上露出几分犹疑之色,转头看了看自己的同伴,又望向他们的上官。
“那就试试三百米的标靶。”陆军部副部长、总装备司负责人郑立辉从试验台上抓起一支火枪,准备要亲自验枪。
“郑部长,我来帮你装填弹药。”一名军工厂的试枪员殷勤地走过来。
“嗯,有劳了。”郑立辉微微一笑,将火枪递了过去。
那试枪员接过火枪后,将其倒置于地上,从身上的挂袋里掏出定装火药包,用牙齿撕开纸质火药包尾部,小心地倒入枪管,轻拍枪身确保火药完全落入膛室,然后又从挂袋里摸出一枚锥形铅弹,弹底朝下放入枪口,从腰侧抽出通条轻轻将弹丸推至膛底。
他连续两次平稳推动,听到枪膛里传来一声轻微的“咔”声,表示弹丸到位,接着将击锤扳至半待击状态,最后向药池倒入少量引火药,关闭药池盖。
“郑部长,装填完毕,可以随时击发了。”他恭敬地将火枪双手递了过去。
“你一分钟可以完成几次射击动作?”郑立辉接过火枪,和声问道。
“回郑部长……”那试枪员眉头一挑,颇为自豪地说道:“我一分钟至少可以完成四次装填射击。”
“嗯,不错,不错。”郑立辉将击锤扳至全待击状态,然后枪托低肩,准备瞄准射击,“若是该型号火枪投入现役,装备部队,说不定还要请你到军中指导士兵们如何快速的装填射击。”
“为军方效力,小人乐意之至!”那试枪员顿时眉开眼笑。
“郑部长,可以射击了。”魏应坤看见三百外的观测员挥动了几下蓝色旗帜,小声地提醒道。
“嗯。”郑立辉闻言,将火枪稳稳地举起,左眼紧闭,右眼微眯,瞄准三百米外那张立起来的标靶。
虽然,标靶做得跟人体大小差不多的规格,但在三百米远的距离上,看起来仅相当于指甲盖大小,能否凭目视击中目标,那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训练。
或者,得有很大的运气。
“砰!”
瞄了许久,郑立辉终于扣动扳机,随着枪托猛地一震,枪口冒出一股白烟,弹丸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飞向远方。
“呵,没中靶。”远处的观测员举起了射击脱靶的红色旗帜,郑立辉自嘲地笑了笑。
“部长,或许这枪的射程没这么远。”一名中尉军官上前宽慰道。
“……”魏应坤闻言,顿时急了,就要上前分辨,但见到郑立辉似乎还在为方才射击脱靶而感到几分遗憾时,脚步便生生止住了,嘴里想要说的话也咽了回去。
“这枪的射程不止三百米。”郑立辉摇摇头说道:“我们来的时候,人家给我们的技术参数显示,该枪的有效射程在五百米左右,最大杀伤距离超过七百到八百米。”
“部长,线膛枪的射程超过滑膛枪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火枪的射程当不至于如此夸张吧?”那名上尉军官惊讶地看着手中的火枪。
数年前,新华军工也曾做了几种线膛枪,射程一般在三百到四百米,射击精度也远远超过目前新华军所装备的滑膛枪。
不过,由于线膛枪在装填上较为困难,而且制造成本较高,并未在军中列装,只是作为军工技术的储备,继续加以优化和改善。
一周前,新华军工发函过来,说是最新研制的线膛枪有重大突破,并制造出几支可用的成品枪,让总装备司过来验收。
同时,新华军工还将该型号火枪的技术参数资料一并发来,以便军方验核时心中有个底。
初时,装备司的军官收到军工部门送来的技术资料,都带着非常审视而挑剔的态度。
而且,对于该枪能打出六七百米远的距离,也报以深深地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