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南洋的变局

“不是西班牙人……”

“泽兰号”上,船长克拉森放下了手中的单筒望远镜,神色复杂地看向自己的大副,“看船型,像是明国的商船,但旗帜……不对,好似在哪儿见过。”

大副范德林接过望远镜,眯着眼睛,仔细辨认:“船长,那旗帜……应该是新洲人的。”

克拉森眉头一皱。

新洲人?

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这些年来,他们的移民船只好像走的都是外洋航线,尽可能地避开福尔摩沙岛以及大明沿海,就是为了不向郑一官缴纳大笔的海上“通行费”。

“他们该不会是去菲律宾的吧?”范德林猜测道。

克拉森没有回应,而是死死盯着那支船队的动向。

对方显然对突然出现在此处的荷兰舰队感到非常意外,也保持了足够的警惕,正在调整航向,缓缓向西南方行驶,似乎在竭力避开他们。

“有意思……”克拉森冷笑一声,“给其他船只发信号,炮手就位,但未有旗舰的命令,不得随意开火。我们要先看看,他们想要做什么。”

——

新华船队的最前方,“顺平号”的甲板上,气氛凝重。

荷兰人的三艘武装商船已经逼近至一里之内,舰艏的火炮隐约可见。

“红毛夷会对我们发起进攻吗?”孙德禄舔了舔嘴唇,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左前方逼来的荷兰舰队。

这时候就算是要跑,己方的福船怕是也躲不过这几艘夷人盖伦船的追击。

“不好说。”李德海摇摇头,面色发紧,额头隐隐渗出几丝汗水。

为了赶时间,他们一行三艘福船从建昌(今北海道小樽市)出发后,并没有选择更绕路的外洋航线,而是在穿过对马海峡后,于耽罗岛稍事休整一日,便径直一路南下,准备经东番岛(今台湾岛)西海岸,直接驶往吕宋,以支援当地的反抗军势力。

是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争论),北瀛拓殖区最终还是做出了应援吕宋的决定。

花了一周时间,征用了三艘隶属于新华二运司的福船,拉了五百名武装民兵,以及大量军械武器,便急匆匆地奔向吕宋。

北瀛拓殖区即使再艰难,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吕宋岛上这场军事行动半途而废,搞成一锅夹生饭。

既然前期已经介入进来,那不如索性玩把大的,趁着数万华人群起响应之际,直接将西班牙殖民势力彻底连根拔起,将这座富饶的群岛控制在自己手中。

要知道,西班牙殖民吕宋长达七十多年,以马尼拉为核心的湾区基本上算是开发较为成熟了,条件比遍地瘴气的东番岛强多了,将其夺下,并不需要额外花费太多力气进行拓殖。

而近几年来,西班牙殖民当局为了摆脱粮食的对外依赖程度,曾组织大量华人开垦内湖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种植。

经过华人的辛勤耕作,已开辟良田十余万亩,所产稻米和土豆不仅完全可供西班牙殖民当局所食用,而且还有少量余额输往广东和台湾。

四月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消息传到内湖地区后,正在垦荒种地的大量华人当即以宗族和家乡属地组织起来,持着各种农具结寨自保(历史上,就是内湖地区卡兰巴华人不堪西班牙人压迫,率先发动武装起义),以应对可能从马尼拉蔓延过来的屠戮行为。

吕宋地区不仅有大片开发成熟的耕地,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铜矿、金矿、镍矿,经济价值极高。

这等风水宝地如何不将之收入囊中?

要知道,这个时期,整个吕宋地区的西班牙人数量并不多,而且还因为跨太平洋贸易的凋敝,使其在西属美洲殖民当局眼中的重要性急剧下降,甚至被认为是一项负资产。

可以说,西属菲律宾殖民当局目前正处于极为虚弱的时候,若不将其一棍打死,万一过几年缓过劲了,加大拓殖力度,修筑更多的殖民据点,可就不好对付了。

更重要的是,囿于当地土著部落极为落后的生产力,整个吕宋群岛的原住民数量并不多,粗略估算还不到一百万。

若是此时将其据为己有,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迁移汉人到来,在数十上百年后,一定会重构当地的人口结构,使其成为“传统汉地”。

至于此举,是否会影响西班牙人与新洲本土之间的关系,甚至再度引发一场战争,也只能暂时抛之于不顾了。

不过,想来形势没那么糟糕。

六年前,我新华本土不过万余人口,尚且能击退西班牙人的入侵。

如今,新华实力已十数倍于前,怎么可能还会担心西班牙人大举来攻?

唯一受影响的,可能也就是规模日益扩大的走私贸易,会面临被西班牙人封禁的危险。

但不管怎样,此次吕宋事件,或许也是一个契机,让新华得以控制这么一处距离大明东南海疆不远的重要基地,可以与北瀛拓殖区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而且,占据吕宋,也是未来攻略南洋、制衡荷兰的一块绝佳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