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希望(三)

所以,农人们只能依靠人力,先将土质松软的田地进行翻耕,轮到自己使用耕牛时,再依托畜力耕作那些稍稍难垦的土地。

田间地头,妇女们也没闲着,跟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也挥舞着锄头、铁锹翻着田地里的泥土。

一些年幼的孩童则欢快地拿着一把小铲子,帮忙清理田地里的秸秆和杂草。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干起活来也有模有样,时不时地回头看着自己的劳作成功,兴奋地向大人炫耀。

到了正午,阳光渐渐变得温暖起来,照在人们身上,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此时,陆续有妇人提着篮子,里面装着热腾腾的玉米馒头和咸菜,送到田里,给男人们充饥。

农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围坐在田埂上,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饭,一边聊着今年的春耕。

“合作社的农师建议咱们这一茬种土豆和花生。”田德昌咬了一口玉米馒头,含糊不清地说道:“老陈,你怎么看?”

“这土豆卖不了几个钱吧?”陈旺泉怔了一下。

“不是钱不钱的问题。”田德昌将嘴里的馒头吞咽下去,“说是要养地力。咱们去年种了麦子,耗了不少肥力,要是再种一茬的话,怕是产量上不去。”

“多堆些沤肥就是。”陈旺泉一口咬下小半个馒头,嘴里咕哝道:“这也不打仗了,产的粪肥也不需要再堆那么多硝田了,可不就紧着我们农人用了。”

“粪肥才多少,哪里够咱们用的。”田德昌从自家婆姨手中接过水碗,猛地灌了一口,“我听合作社的农师说,以后所有的农田都要推行那个什么四圃轮作制,不能紧着一样作物种,说是能提高咱们农人的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壤肥力。”

“就是冬日间县里来的农官给咱们说的那个轮作制?”

“嗯,没错!”田德昌说道:“说是这个四圃轮作制可以提高咱们田里的产量,能多打些粮食。以后,在咱们新华地界,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实行这个种植模式。”

四圃轮作制是到了18世纪中期,由英国农学家查尔斯·汤森德等人推广,是当时欧洲农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创新。

这种轮作制度通过科学安排作物种植顺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并极大地促进农业产量,为欧洲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四圃轮作制,但也有一些类似的轮作和间作技术。

比如南方地区的稻麦轮作。

比如栽种绿肥作物苜蓿、豆类等,然后通过翻压入土以增加土壤肥力。

比如间作套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些技术与四圃轮作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智慧和科学性。尽管名称和具体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相近。

所以说,在这个时期,要论种田技术的话,那还得属咱们中国的老祖宗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此时的欧洲地区,农民们一直遵循着一种定期让田块闲置的农耕习俗。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低效做法,因为在任意时刻,都有多达一半的农田没有种植任何庄稼。

欧洲的农人们早已经意识到,如果一季接一季地种植谷物,他们的土地就会“疲劳”,产出率骤然下降。

然而,他们并不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只能通过这种休耕一年的方法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