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军事工业的推动作用

是呀,没有硫酸,就合成不了硝酸,没有硝酸,自然就无法与汞合成雷酸汞。

“不过,主任,咱们现在已经实现了火药配方的标准化,并且还将其颗粒化,在爆炸威力上已经远超欧洲国家了。”高毅飞安慰道:“在这种情势下,不论是我们的火枪,还是火炮,在杀伤性上是吊打西班牙人的。就算咱们不用爆破弹,也照样能轻松击败西班牙人。”

这个时期,黑火药的配方尚未统一,各个国家的火药配比上,硝、硫、炭的比例皆不相同,使得火药威力也不一而足。

作为穿越众,尽管不怎么看得上黑火药的威力,但在无法弄出威力更大的黄火药情况下,也只能捏着鼻子跟这个时代的人一起玩黑火药。

不过,对于黑火药的配方,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硝75%、硫10%、炭15%,这种早已被证明黑火药最大威力的配比,完全可以让新华的枪炮比任何对手更具杀伤性。

哪怕是射出的铅弹和铸铁实心弹。

之所以还要研发爆破弹,那纯粹是海军部门强烈要求才不得不勉力为之的。

移民船队在九月间返回始兴港后,以魏应滨为首的海军将领在看到东江镇水师以“神火飞鸦”大破叛军水师战船时,深受震动,认为海军舰船在装备了类似的爆破弹后,可以完虐任何海上之敌。

只要寥寥数发爆破弹击中敌船,便能迅速引燃木船及附着的风帆,让对方船只立时变成一支巨大的海上火把。

哪像现在,海上敌我之间依靠实心弹互相对轰,若非正好击中对方船只水线部位,哪怕激战一天,也未必会有任何战果(比如,1652年8月26日,英荷普利茅斯海战,尽管战斗非常激烈,但一天下来双方却未有任何船只被击沉或被俘)。

关于爆破弹,其实早在大明万历时期于军中有少量装备。

是时,大明官军将其称之为“开花弹”,江浙福建沿海水师船上使用铁壳爆破弹对抗倭寇。

不过,这种“开花弹”引信可靠性极差,经常是打出去后,变成哑弹,主要用于近距离攻击。

而在欧洲,这个时期,荷兰和瑞典军队也曾尝试过铸铁爆破弹,但因频频发生炸膛事故而最后选择放弃。

其实,以现在的铸铁技术和引信技术,若是想要“认真”研发制造,也不是不能弄出能“响”的爆破弹。

欧洲部分国家,如英国、瑞典就有能力生产出空心弹体,只是成品率低了点,而且弹壁厚薄不均,爆炸时造成的威力不是很大。

至于引信技术,一般是采用松木管或芦苇管填充缓燃火药(混合硝石和硫磺粉末),长度约5-8厘米,燃烧时间定为8-15秒。

对了,这个时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已经有了零星掷弹兵,投掷的原始版手榴弹就是用塞满火药的瓦罐加简单引信制成的,用于扰乱敌方军队阵列。

同样的,因为缺乏精确的延时引信控制,不仅投掷时存有危险性,而且杀伤性也极其有限。

很多时候,“手榴弹”尚未投掷在敌阵便已凌空爆炸,或者落地后,将引信弄熄了,变成一枚哑弹。

新华军工所制造的爆破弹,以铸铁为原料,铸造时采用泥模法,弹体厚约15-20毫米,预留了引信孔。

使用黏土制作空心模具后,在上面浇筑铁水,并使其慢慢冷却,以减少应力。

为了与炮膛口径匹配,生产制造出来的弹体往往还要用木制手动车床进行细微车削修整。

在弄出合格的弹体后,将配置好的颗粒黑火药填充进去,约占容积的一半,剩下的空间则填充铁钉、碎瓷片或铅珠作为杀伤破片。

在弹体内部,用蜡纸隔离防潮,顶部用小木塞封口。

为了减少发射时的强大冲击力引发炮弹早炸现象,匠人们在火药与弹壳之间加入了软木屑或羊毛层。

至于火药延时引信,则是使用松木管填充混合后的硝石和硫磺粉末,将燃烧时间控制在8-10秒(考虑到火炮发射装填的时间)。

引信插入弹体预留孔,可以根据目标距离远近,在发射前剪短或延长引信。

经过多轮测试,爆破弹的可靠性非常差,尤其是使用长管重炮发射时,因为炮弹被赋予强大的动能,经常会导致弹体出膛后出现破裂,造成炮弹无法实现爆炸,如同霰弹一般被打出去。

后来,试验人员将短管榴弹炮或臼炮拿来测试,方才稍稍避免了这种尴尬的问题发生。

短管榴弹炮或臼炮的膛压较低,而且初速也较慢,发射时,能相应减少弹体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