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他此刻最需要的,正是这场战争的情报。
朱元璋动作迅速,不一会儿便带着卷宗返回。他将卷宗递给李世民,随即开始详细讲解鄱阳湖水战的经过。
“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咱在江南的霸主地位,也为建立大明奠定了基础。”朱元璋语气凝重,“陈友谅自恃兵力强盛,意图消灭咱,统一江南。他率领号称六十万大军,实际约四十万,并拥有数百艘巨型战船,包括楼船,准备一举击败咱。咱不知道那所谓的任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若是在洪都之战之前,咱推荐咱的侄子朱文正去守洪都。历史上,正是文正顽强抵抗,坚守八十五天,为咱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说实话,咱都没想到文正能坚持那么久。”
说到这里,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语气中带着一丝缅怀。
朱元璋向来重视亲情,甚至可以说是任人唯亲。在他心中,只有自家人最可靠,外人终究难以信任。尤其是朱文正,作为朱元璋兄长朱兴隆之子,早年因家境贫寒,随朱元璋一同参加起义军。朱元璋对朱文正极为信任,视如己出,委以重任。朱文正也不负所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洪都之战中,若非朱文正拼尽全力,阻挡陈友谅八十五天,恐怕这天下是姓朱还是姓陈,还真不好说。
可惜,朱文正性格骄纵,居功自傲,逐渐引起朱元璋的不满。甚至在洪都保卫战后,他对朱元璋的封赏表示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劳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朱元璋对朱文正的行为深感失望,最终将其贬为庶民,并软禁起来。朱文正不久后郁郁而终。
“哦?”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朱文正竟能在如此劣势下坚守八十五天,当真是一代名将。朱兄所言,我都记下了。若任务在洪都之战前,我定会重用朱文正。”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咱在得知洪都被围后,亲率二十万大军驰援。说是二十万,实际不过十几万。咱利用鄱阳湖的地理优势,决定在此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的舰队庞大,但行动笨拙;咱的舰队虽小,却灵活机动。咱采用火攻战术,派遣敢死队驾驶装满火药和柴草的小船,冲向陈友谅的巨舰,焚烧其舰队。陈友谅的旗舰被火攻击中,损失惨重。咱还利用风向和水流的变化,不断袭扰陈友谅的舰队,使其陷入混乱。经过多日激战,陈友谅的舰队被彻底击溃。他在撤退途中被流矢射中身亡,汉军群龙无首,最终全军覆没。”
其他几位帝王听得津津有味,毕竟如此惊险刺激的战斗,并非人人都有机会经历。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卷宗,再结合朱元璋的描述,眉头紧锁。尽管朱元璋说得轻描淡写,但任谁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真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李世民虽是马上天子,但对水战却并无太多经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对了,”朱元璋忽然想起什么,语气严肃,“你要特别注意一个人——陈友谅手下的大将张定边。他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率领水军多次与咱的军队交锋,表现出色。在战斗中,张定边甚至一度率军突袭咱的旗舰,险些击杀咱。若不是咱麾下大将常遇春及时救援,咱恐怕就死在他手里了。陈友谅因中流矢身亡后,张定边奋力保护其遗体,并率残部突围。此后,他继续为陈友谅之子陈理效力,试图延续汉政权,最终归顺了咱。这是一员猛将,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警惕,显然对张定边的勇猛印象深刻。李世民闻言,神色更加凝重,心中暗自记下这一重要信息。
李世民一边翻阅卷宗,一边仔细聆听朱元璋的讲述,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在脑海中不断推演着战局的种种可能。他忽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笑道:“老朱,听你这么一说,这场水战的关键,除了火攻和地利,更重要的是你对陈友谅心理的把握。你利用他骄横自大的性格,诱使他轻敌冒进,最终落入你的圈套,真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