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糊弄住人,就是好东西。
可是这事情,到了当下的地步,也难以由得韦氏自己想要如何就能如何了。
他们或许并不明白事情究竟真相如何,但是他们习惯会点评,会评论,会站在高处指指点点,会装模作样表示这个事情我最懂。
『这位……敢问尊姓大名?』韦端对着那人拱手以礼。
再后来,生菜吸取了油脂,开始壮大,就叫嚣着,油脂多了对身体不好,与民争利与国不利,然后便是多了一片,将肉盖住,于是上面的面包看不到肉,下面的面包也同样看不见肉,就以为肉原本就没有,顶多就是些番茄酱蛋黄酱酸甜酱过日子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初的刘邦以及后续的皇帝,都相对比较平民化的,可是随着『天授君权』的理论被抛出,汉武帝便是吞下了这个香甜的饵料,从此汉家皇帝就被高高挂起,和基层的百姓越来越远。
斐潜掌握关中,分立西京之后,一波变故接着一波。
今日突然发生这样的变乱,看似偶然,实则也有其必然。
甚至可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无数的华夏人都在『革命』,也是在革自己的命。
拉扯出来的这个距离,自然就有人来填补空间。
华夏之人,有意无意的,都是在走自己的一条路,即便是偶尔会出现走错了,或者迷茫了,但是依旧还是会有一代代的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寻觅华夏自己的道路。
所以士族子弟叫嚣,是有大汉传统的。
可问题是,这威胁是不可能的么?
韦端真的想要躲避,但真能躲避得开的?
在韦端选择了百医馆这个在很多士族子弟眼里并不重要的切入点之后,很多事情就已经注定了。
不是韦端眼界小,而是韦端真的没什么好选的,『士农工商』这四大项目,韦端敢碰瓷哪一个?
王雄见韦端有些意动,便是沉声喝道:『韦公!此刻岂是瞻前顾后之时!大丈夫,当做非常之举!眼下要紧之事,便是统御纷乱,重归平复!否则一旦乱起,众皆无容身之地也!文华至重,不可落于奸邪之手!郑公若冤,吾辈岂能坐视?!还请韦公以领吾等,以求公正!』
这一声喝,顿时不少人纷纷附和,也彻底将韦端架了上来。
韦端沉吟许久,实在是推脱不过,便是咬着牙答应为众人出头,但是也和众人相约,只是为了查清郑玄死因,以求公正,绝无其他意思云云。
众人便是乱纷纷应了。
于是一行人便在韦端领头之下,前往百医馆。
天色已经有些昏暗下来了,因为纷扰的关系,很多店铺早早关上了门,就连周边的民居也没有点灯,使得周边的光线有些不足。
韦端回头望了望自己的家,但是很快就被乱哄哄的人影遮挡了一个严严实实……
……
……
<div class="contentadv"> 『见过黄夫人。』
骠骑府后厅堂,荀攸拜倒在地,对黄月英行见礼。
要知道在大汉传统之中,女性绝对没有像是后世宋末明清之时的那么卑微。
汉代有太后临朝的传统,外戚大将军的风俗。
唐朝的皇帝也有太后,而且还一度将权柄给了皇后。
北宋之前,武则天的评价还算不错,顶多算是毁誉参半,但是北宋之后,就渐渐沦为负面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人持权柄,而不是让权柄迷惑了自己。
荀攸认为,黄月英就是一个并不会沉迷于权柄的夫人,因此他的态度特别的恭敬。
黄月英手中有虎符。
斐潜留给她的。
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温情。
斐潜也信任荀攸,但是同样也留了一手的保险。
『黄夫人,古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民之道,莫贵乎安民。』
荀攸缓缓的说道,『今大汉纷乱,天下群雄,心思各异。唯有主公,有此雄姿可定天下。然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未有不以安内为先是也。夫内不安,则民心离散,国势日衰,何以敌外?』
『安内之要,绝非以屠戮为长,刑罚为首,而要在养民也。养民者,非独衣食之供,更在教化之所施。教之以礼义,养之以廉耻,使民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次,在明法度。法度不明,则民不知所守;法度不严,则民不畏所犯。故明法度,所以示禁戒,所以立威严也。』
『然安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必得贤臣辅佐,良将御敌。贤臣在内,可以谋国事,定策画;良将在边,可以守疆土,却敌寇。内外兼顾,方为上策。』
『如今主公大胜在即,曹贼溃败指日可待。是故,当下务在安民、养民、教民、用民也。然贼藏民中,若主公胜之,则惧于势,伏之如蛰,虽一时无害,终为祸患。』
荀攸再拜,『以一时之烦乱,除长久之隐患,臣以为,正当时也。故请黄夫人授虎符,调兵马,诛杀奸妄,以靖地方。』
荀攸的语气非常的平稳,就像是在叙说着明天天气一定很不错一样。荀攸要高举屠刀,要在斐潜回归关中之前,扫清所有的『障碍』,不管那些那些家伙是不是『服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