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天下谁人不识君(三)

一向宽厚的赵官家,这一次显得很是刻薄、寡恩。罢免大批官员的浩荡工作,在一众官员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毕竟,这年头里,有事骂官家,没事也骂官家,只要是骂官家,兴许能得个“诤臣”的名头,能出名的美事。

正此时,一名大理寺主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拦住了御驾,朗声道:“历代衰亡,在于知安不知危,能逸不能劳,此其患不在于今,而将见之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故,历代各朝祖宗创业艰难,而其子孙鲜有闻者……”

听到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发出了嘘声。

“又一个想出名想疯了的。”

“嘿,良宵佳节里给官家找不痛快,真是……”

“赵官家虽说不上是尧舜禹汤,明君总还是当得,凭甚听这厮呱噪。”

“人是大理寺七品主簿,兴许说的是这两天罢免的事儿呢!?”

万众瞩目的感觉,主簿此前从来没有经历过,他顿了顿,再道:“今城防司典司、皇城司校尉等数十人,皆因渎职获罪,然臣翻遍大理寺内档案,却无犯官罪行条目详细,便是连只言片语也未能查实,臣特意为此请示大理寺卿,又无答复。臣斗胆请示陛下,还望陛下详查,避免冤假错案。”

赵瑗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望着一丈外叩首的主簿,微微眯起双眼。

右丞相陈俊卿再次上前,将主簿扶起,以安抚的语气道:“今日上元佳节,又逢辽国太后亲临,此事容后再议,秦主簿还是先行退下,莫搅了陛下的兴致。”

孰料秦主簿听后顿时大怒,叫嚷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大理寺专司复审各地奏劾、疑狱、京师百官刑狱,今数十名官员一朝获罪,身为主簿竟不能请查,要之何用!当之何用!”说话间,秦主簿已脱去身上的官府,仅剩白衬遮身。

“这官!不当也罢!”

主簿一语后,走向人群,在场众人无不是面面相觑,弄得皇帝赵瑗一时下不来台。

赵瑗的眉头皱起成川,片刻后又恢复如初,他怏怏地摇头一笑,却是听到了萧太后的声音。

“哀家听闻主簿所言,皆是负责探听消息的衙门。赵皇帝莫非是因为哀家不请自来,迁怒于他们?这倒有些冤枉哀家。宋人一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哀家读的书不多,若是用错了,还请赵皇帝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