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刘羡之将官牒交给吏部,完成造册,在吏部主事的引荐下,拜见了自己的上官和同僚,由于刘羡之在地方为政成绩斐然,同僚们虽首见其人,皆对其礼遇有加,刘羡之皆谦虚回礼,熟悉了自己的处理政务的地方之后,由于刘羡之刚刚赴任,并没有什么要处理的事情,便是熟悉吏部的一些处理政务的流程,刘羡之本来熟于政务,一学就会,并主动要求当日便开始负责相应的政务,上官见刘羡之心思慧敏,知道此次来了一位难得的人才,便将五个州五品以下的考绩交由刘羡之造册统计,刘羡之欣然接受,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便将所有的考评统计完成,并且做出了分类,一目了然,众同僚皆暗暗吃惊,有些吏部的同僚知道刘羡之在青州小有名气,但是没想到居然有如此才学,前途定然不可限量,纷纷前来与刘羡之打招呼,刘羡之谦虚回礼,让大家多多照应,礼数甚是周全,令同僚皆渐生好感,迅速的融入新的环境。
刘羡之已经进入了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进入了大唐帝国角斗最激烈的地方。
除了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还需要了解朝廷政策的推行情况,朝廷为了增加赋税,遏制恶钱。所谓恶钱是指私自铸造的纯度不高的伪钱币,李隆基对恶钱的进展很不满,几位重臣皆禀告了此项措施进展,刘羡之在来京之前一直在关注此事,因此其写了一封信交给了李林甫,其对恶钱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了一遍,提出了几项改善措施,这几项措施皆切中要害,其论据充足,条理清楚,且颇为得宜,只不过李林甫位居中枢,着眼点并不能从地方具体的实处落手。
李林甫阅完折子之后,对刘羡之的才学大为惊奇,打探了一下刘羡之的情况,当他听说刘羡之到任的当天便开始处理吏部的政务,并且完成的很好的时候对这个人更加的好奇。
李林甫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这个叫刘羡之的人所释放的信号,李林甫心中了然,便在中书省以禁恶钱的事宜,召见了刘羡之。
刘羡之便第一个来京就任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受到李林甫的召见的人。
刘羡之见到李林甫的时候依然如往常一般恭敬,“下官拜见右相大人。”
李林甫阅览这桌案上的文书,抬起头看着站立在门口的刘羡之,用惯有的温和语气道:“你的奏折我看过了,皆是一些中肯之言,从禁恶钱一事便看得出你对朝政之事颇有见解。”
刘羡之垂目道:“下官曾在青州任司户,青州也颇受恶钱困扰,屡禁不止,下官当时也实施了一些举措,恶钱之势才稍有缓解,这些只不过是下官的一些拙见。”
李林甫露出一丝看似温和的微笑,“你过谦了,看得出禁恶钱一事你查看了很多资料,老夫和吏部尚书也商议过,朝廷之前一直在杜绝造钱之源头,你总结出的三条皆是以杜绝市场对恶钱的需求为出发点,便是切断恶钱的去向,是一个好法子。”
刘羡之不紧不慢道:“右相过奖了,切断恶钱的去向牵扯到很多的方面,还需要朝廷上下商讨出具体的细节才是。”
李林甫觉得话语投机,“看来朝廷此次选拔的一批京官,不乏才华之人。”
紧恶钱一事由李林甫总领,若将刘羡之的建言直接上呈皇帝,便是说明李林甫为丞相之尊,眼光和行政居然还不如一个吏部员外郎,刘羡之当然明白李林甫其实是正话反说,以此来试探自己的态度。
刘羡之行了一礼,不慌不忙道:“右相,下官深知此法还有很多疏漏之处,此番建言,便是寻求右相大人的指正。”
李隆基之前一直不满禁恶钱进展缓慢,刘羡之此番言语皆是为李林甫考虑,且丝毫没有献媚,却让人听完大觉顺耳。
李林甫暗中赞叹刘羡之的这一翻说辞,眼神中露出欣赏之色,他对于刘羡之的态度已经明白,接着道:“朝廷要是能多有几个像刘大人为朝廷分忧的人才,陛下便可真正的实现垂拱而治了。”
“右相大人过奖了。”刘羡之道:“若有任何事情,请右相随时吩咐,右相日理万机,下官先行告退了。”刘羡之就事论事,并没表现出献媚投靠之意,并且及时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