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收割,小麦覆陇黄

镰刀上寒芒一闪,林羡鱼吓了一跳,缩了缩脖子急忙摆手:“哎哟,我不试了,你别让我露怯就行了!”

这古代可不像现代,有着现代化的收割机器。

在古代,这镰刀便是收割麦子和高粱苞米的主要农具。

收麦子时要先将麦子用镰刀割下来,然后捆成一捆一捆的拉回来。

摆放在场上暴晒,碾压脱粒。

最后用筛子和簸箕将麦子过滤出来。

收高粱和水稻也是同理。

苞米也用镰刀将秸秆砍倒放成堆,再将苞米棒子剥了皮,挂在屋檐下晒干。

其实,收割麦子是个非常累人的活,弯着腰一干就是一天。

割完麦子,还得把它拉到场里,这时候是有牲口的用牲口,没牲口就得用人力。

这古代,可没有现代里的那种混凝土麦场。

一般都是自家院子里的空地,经过碾压瓷实了,就直接把麦秸摊晒在泥地上。

晒的差不多干了,就开始碾压。

压好了,就得起场。

扬场就是把石滚轧好的麦子,趁有有风的时候用木掀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子的秕子以及短的麦秆和麦糠等。

这活不光是累,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风会带着麦芒的芬芳和针刺,吹在人的脸上,又痒又疼。

最后,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

若是要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这麦秸垛,既要可以避雨,也能经得起孩子们躲在里面捉迷藏。

同时,这麦秸垛,也成为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煞是漂亮。

麦子入囤之前还得晒干了,要不会生虫。

这个时候,不光是大人的繁忙场,也是孩子的欢乐场。

起场,父母盼着收成,如何颗粒归仓,孩子想着玩耍,怎么能够尽情尽兴。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古代这麦秸垛就是那时候的蹦蹦床。

无所顾忌,不怕磕着碰着。小孩子们,把麦秸垛当成了游戏的乐园。

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没准儿还能摸出俩鸡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