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被人当众比作巾帼英雄,徐妙锦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但女儿家的矜持又让她脸颊微红,只好轻哼一声,不再言语,那飒爽的模样反而更添了几分动人。
朱允熥微微一笑,将话题拉了回来:“敢问诸位,席云琅此案,既然即将开审,可知晓具体的时辰么?”
众人大多摇头,他们虽然关注此事,为席云琅打抱不平,痛恨潭女,但也就是说几声,骂几句,传一些街头巷尾的传言,具体的细节,开堂审理的日期时间,却并没有几个人关心了解。
好在还是有人知道的。
“算算时辰,应该就是今日开审!”人群外围有人高声应道,“我听说,不少好事的早就跑去衙门口占位置了,可惜我今天还得去干活,不然也定要去凑个热闹,瞧个究竟!”
此言一出,徐妙锦眸光一亮,再也按捺不住,当即抓住朱允熥的手腕:“走!我们快去看看,我倒要亲眼见识见识,这些赃官污吏究竟要如何颠倒黑白!”
她话音未落,人已如风般拉着朱允熥朝县衙方向奔去。
周遭的百姓闻言,虽也骚动了一阵,却终究大多数人还是摇了摇头,三三两两地散去。
热闹固然要看,冤屈固然要叹,可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但对他们而言,填饱肚子才是眼下最要紧的营生。
当朱允熥与徐妙锦赶到县衙公堂外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吃了一惊。只见公堂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席云琅杀人案传得是如此之广,哪怕知道这个案件的人,绝大部分不会来旁听,甚至连具体开堂审理的时间也不清楚,但只要有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的人前来听案,就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人了。
按大明律法,官府开堂审案,要兼顾“明断是非”和“教化百姓”两个方面。
故而,凡是在正堂开审,百姓都是可以前去围观听审的。
这也是用实际的案例来向百姓“普法”,“教化”百姓,告诫百姓要遵纪守法,否则,公堂上明镜高悬,作奸犯科者,终究逃不过法网恢恢。
当然,这一公开也是有限制的。
很多时候,初审会在“后堂”进行。
这种情况下,是不准百姓围观的。
在大堂公审,就表明已经有了确切的结果,只是再“审”一遍,当众走一个过场,而后正式宣判。
朱允熥推行新政,令各地县衙设立法科之后,一般的案件,都在法科完成审理,但涉及人命的重大案件,县太爷仍然会升堂“公审”,在形式上完成最后的判决。
席云琅杀人案,闹得满城风雨,这最后的“公审”,自然也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
官府衙门倒没有遮掩,不许百姓前来听审。
毕竟,早在正式公审之前,该走的程序都走完了,案件早已有了结论,公审只是走一个过场。
官府自然乐得公开审案,让百姓见证一下,也好平息民间的议论。
再则,这个案子已直达天听,官员们也都是知道的。
眼下皇帝正巡视北方,就在城外的驿站歇息,是不是开堂公审,恐怕也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他们当然也没必要在这种程序上“弄虚作假”,惹来皇帝雷霆之怒。
要将冤案办成铁案,至少也要办得“滴水不露”,正需要这万众瞩目的场面,来为这桩“铁案”盖上一个“公开公正”的伪印,以示办案程序绝无任何猫腻。
公堂前的庭院内,早已被围观的百姓挤满,连下脚的地方都难寻。
朱允熥和徐妙锦,还是在暗中护卫的巧妙开路下,才费力地挤到了靠前的位置。
二人刚刚站稳脚跟,便听得堂上一声炸响!
“砰!”
惊堂木重重拍下,一道威严的喝令随之响起:
“升堂!”
堂威喝令声中,两班衙役齐声唱喏,手持水火棍顿地,发出沉闷的声响,气氛瞬间肃杀。
“威——武——!”
朱允熥目光迅速扫过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