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要让黄河重新变清!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2874 字 2个月前

本来,朱允熥想直言斥责陈铮,让他不要再说什么“天人感应”之类的荒谬言论。

然而话到嘴边,他猛然警觉,意识到“天命所授”的说法,恰恰是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基石。

唯有“受命于天”,朱允熥才能名正言顺地坐稳皇位。

如果贸然打破这一点,首先失去统治合法性的,便是他这个皇帝本人。

当然,时至今日,朱允熥心中有足够的自信,他深知自己在民众心中已经积累了崇高的威望。

即便剥离“君权神授”的光环,朱允熥依然能够牢牢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后世科学普及的社会里,许多国家的元首并未宣称自己是“天选之人”,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统治。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现在就彻底破除这种说法,对朱允熥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

当今的大明,绝大多数人仍然坚信皇帝是上天选定的真龙天子,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如果冒然推翻这一认知,只会让百姓陷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可能增加大明社会动荡的风险。

因此,朱允熥一直采取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策略。

他一方面倾尽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君权神授”的观念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甚至,京师大学还专门开设了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皇帝统治的合理性。

朱允熥自然不会去做自己否定自己的事情。

再者,科学与神学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冲突,但信奉神学的人同样可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做出卓越的科学贡献。

这二者并非绝对的对立。

一个虔诚的信徒,并不妨碍他进行科学研究。

后世,许多科学实验室里,一些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甚至会做出“拜一拜”的举动,祈祷满天神佛保佑自己的实验能够顺利成功。

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朱允熥当然也不会让所谓的“神学”成为阻碍“科学”前进的绊脚石。

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对宇宙星体的探索已经全面展开。

借助最新研发制造出的望远镜,他们已经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而非像从前的司天监那样,仅仅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人间的祸福。

当然,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神权理论”也随之演化。

正所谓,“只要你是胜利者,自有大儒为你辩经”。

只要大明朝廷的权力依然稳固,那些饱学之士自然会发展出全新的“神权理论”,为政权的合法性歌功颂德。

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也永远无法跳出这个框架。

正是因为洞悉这一点,朱允熥才敢毫无顾忌地将“科学”这头猛兽释放出来,任其驰骋。

而不像后世的大清那样,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稳定,强行将诸多科学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导致国家落后于世界。

听到皇帝的严厉训斥,陈铮连忙躬身应诺,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允熥将目光再次投向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道:“黄河并非自古以来就如此浑浊。《诗经》中曾有记载,言黄河之水‘清且涟漪’。”

“这足以证明,在西周的早期,黄河水依然是清澈见底的。”

他收回目光,重新望向陈铮,道:“你若是不信,回家后可以好好翻阅典籍,仔细考证一番。”

自穿越至此,朱允熥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远超前世。

尤其对古文典籍,更是涉猎颇深。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网络,虽然他身为皇帝,娱乐生活依旧丰富,但与后世那种二十四小时不离手机的生活相比,无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至少,他的碎片化时间不再被无意义的信息填满,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无论是处理政务、享受娱乐,还是潜心读书,他都有更充沛的精力。

在前来巡视黄河之前,朱允熥还特意查阅了相关典籍,因此才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

陈铮连忙应声道:“陛下教训得极是!《诗经·魏风·伐檀》中确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记载。”

“从这些诗句来看,当时的黄河水,确实是清澈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