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南洋臣服录:报纸、宝钞与炮舰!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2876 字 4个月前

因为《大明日报》宣传手段老练高妙,行文不着痕迹,润物细无声,南洋诸国民众对此皆深信不疑,渐渐的,大明已成为他们心目中那个最美好、最强大的理想国度,仿若“人间天堂”般的存在。

他们普遍认为,大明之民,个个品行高洁,远胜自己本国百姓。

大明出品的商品,皆为上乘精品,品质一流。

大明的商贾,更是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乐于购买大明商品,更愿意主动与大明商人往来交易。

这种深植人心的文化认知氛围,对大明开展对南洋各国的贸易、设立公司行号、开办商铺、将大明商品销往南洋民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毕竟,同样一件商品,只需印上“四字金标”,即“大明出口”四个字,瞬间便能身价倍增,备受追捧。

商人做生意,只要听说合作伙伴是大明商人,都愿意给出更多的便利。

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做依托,大明商人何愁商品销路不开,何愁生意做不好呢?

大明朝廷也不是光说不做。

对去海外行商的商人,大明官方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制,规范他们的行为。

要求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朱允熥的信件举报体系,以及都察院等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还是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的。

相比较而言,大明的官员比南洋诸国的官员要廉洁奉公得多。

虽然其中也不泛贪污受贿者,但比南洋那一票落后国家,就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有这批官员管着,商人们也不敢乱来。

这就使得他们与报纸上的宣传有了几分相似。

南洋百姓在见过大明商人的“诚信”之后,又更信了报纸上所描绘的关于大明的种种。

就这样,大明与南洋诸国的贸易顺利开展,大明商人的投资很快遍布南洋各地。

不眼下大明对南洋诸国的资源需求愈发迫切且庞大。

粮食、棉花、天然橡胶,以及林木、药材乃至各类矿产,皆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土。

除了粮食以外,各种原料经由大明工厂的进行加工提炼,转化为种种精良的工业制品。

但其中绝大多数仍优先满足大明本国所需,仅有极少一部分流向海外,供出口之用。

粮食自然是直接供给了大明百姓。

因此,尽管大明的工业品声名远播、畅销诸国,贸易图景看似繁荣,实则由于进口规模庞大,当前的大明仍处于“入大于出”的贸易状态。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实际上正承受着极为庞大的贸易逆差。

但这一点,并不令人担忧。

因为,大明出口的真正核心商品,从来都不是器械布帛,而是“大明宝钞”!

一旦将“大明宝钞”这一项计入贸易,大明的贸易逆差便瞬间消弭无形。

毕竟,无论是资源采购,还是对南洋诸国的投资、贷款,大明所支付的,皆为本国大明银行发行的宝钞。

除了直接采购物资,大明还在南洋诸地设立矿业公司、开办商号、修筑码头、购置房产与土地,甚至深入本地开展各类资本投资。

这些支出的资金量,其总额早已远远超大明一年所进口物资的总值。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给南洋各国的“贷款”。

支撑这一切的,依旧是那一张张“大明宝钞”。

有“大明宝钞”做支撑,钱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要多少,印钞机就印多少。

当然,并不是真的能随便印。

只不过,现在海外诸国对大明宝钞的需求量极大,印钞印起来,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限制了。

老朱通过“西巡”之,意在以武力迫使西域诸国开放门户、解禁资源、接受和大明经商往来。

朱允熥则是以柔克刚,通过金融、文化、舆论与贸易并举的方式,将大明的影响悄然渗透进更广袤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