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明日报》宣传手段老练高妙,行文不着痕迹,润物细无声,南洋诸国民众对此皆深信不疑,渐渐的,大明已成为他们心目中那个最美好、最强大的理想国度,仿若“人间天堂”般的存在。
他们普遍认为,大明之民,个个品行高洁,远胜自己本国百姓。
大明出品的商品,皆为上乘精品,品质一流。
大明的商贾,更是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乐于购买大明商品,更愿意主动与大明商人往来交易。
这种深植人心的文化认知氛围,对大明开展对南洋各国的贸易、设立公司行号、开办商铺、将大明商品销往南洋民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毕竟,同样一件商品,只需印上“四字金标”,即“大明出口”四个字,瞬间便能身价倍增,备受追捧。
商人做生意,只要听说合作伙伴是大明商人,都愿意给出更多的便利。
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做依托,大明商人何愁商品销路不开,何愁生意做不好呢?
大明朝廷也不是光说不做。
对去海外行商的商人,大明官方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制,规范他们的行为。
要求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朱允熥的信件举报体系,以及都察院等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还是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的。
相比较而言,大明的官员比南洋诸国的官员要廉洁奉公得多。
虽然其中也不泛贪污受贿者,但比南洋那一票落后国家,就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有这批官员管着,商人们也不敢乱来。
这就使得他们与报纸上的宣传有了几分相似。
南洋百姓在见过大明商人的“诚信”之后,又更信了报纸上所描绘的关于大明的种种。
就这样,大明与南洋诸国的贸易顺利开展,大明商人的投资很快遍布南洋各地。
不眼下大明对南洋诸国的资源需求愈发迫切且庞大。
粮食、棉花、天然橡胶,以及林木、药材乃至各类矿产,皆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土。
除了粮食以外,各种原料经由大明工厂的进行加工提炼,转化为种种精良的工业制品。
但其中绝大多数仍优先满足大明本国所需,仅有极少一部分流向海外,供出口之用。
粮食自然是直接供给了大明百姓。
因此,尽管大明的工业品声名远播、畅销诸国,贸易图景看似繁荣,实则由于进口规模庞大,当前的大明仍处于“入大于出”的贸易状态。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实际上正承受着极为庞大的贸易逆差。
但这一点,并不令人担忧。
因为,大明出口的真正核心商品,从来都不是器械布帛,而是“大明宝钞”!
一旦将“大明宝钞”这一项计入贸易,大明的贸易逆差便瞬间消弭无形。
毕竟,无论是资源采购,还是对南洋诸国的投资、贷款,大明所支付的,皆为本国大明银行发行的宝钞。
除了直接采购物资,大明还在南洋诸地设立矿业公司、开办商号、修筑码头、购置房产与土地,甚至深入本地开展各类资本投资。
这些支出的资金量,其总额早已远远超大明一年所进口物资的总值。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给南洋各国的“贷款”。
支撑这一切的,依旧是那一张张“大明宝钞”。
有“大明宝钞”做支撑,钱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要多少,印钞机就印多少。
当然,并不是真的能随便印。
只不过,现在海外诸国对大明宝钞的需求量极大,印钞印起来,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限制了。
老朱通过“西巡”之,意在以武力迫使西域诸国开放门户、解禁资源、接受和大明经商往来。
朱允熥则是以柔克刚,通过金融、文化、舆论与贸易并举的方式,将大明的影响悄然渗透进更广袤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