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强压!扫盲!内卷化的悲剧!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3824 字 5个月前

毕竟,这些举措多已付诸实践,朝廷将其纳入正轨,不过水到渠成之事。

即使偶有异见,也仅限于执行细节的斟酌,无伤大雅。

接着,朱允熥又提出一条至关重要的国策,那便是环境保护!

在农业时代,环境保护的内涵与后世截然不同。后世的环境保护,核心难题在于治理各种污染。

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等,种种污染层出不穷。

而在这个时代,环境保护的重点却是资源的过度掠夺与滥用。

自汉唐至元明,华夏的自然生态环境始终在剧烈的恶化中挣扎。

其根源并不复杂,无非是人口的迅猛膨胀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而这一矛盾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树木的无节制砍伐,致使广袤的森林日渐消亡。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高居首位。

在那个年代,建筑需耗费大量木材,而更普遍的用途则是取暖与烹饪。

试想,这是一个没有天然气、没有电力、民间也罕用煤炭的时代,普通百姓要获取足够的柴火,谈何容易?

自唐宋以降,全国各地的树木便惨遭大规模砍伐,生态破坏愈演愈烈。

长安与开封,这两座曾容纳百万人口的巍峨都城,其辉煌的背后,却是周边数十里内难觅一棵树的荒凉景象。

凡是能点火燃烧的枝干,无不被饥寒交迫的百姓砍下,化作灶膛里的缕缕青烟。

后人眼中的郁郁葱葱的山峦,其实大多都是近代植树造林的成果。

而在那个年代,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树木总是稀疏可怜。

砍伐,无休止的砍伐,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黄土高原,昔日曾是绿树成荫的沃土,却因无度砍伐而沦为光秃秃的荒原,风沙肆虐,草木难存。

这种资源的匮乏不仅困扰着民间,连高高在上的皇室也无法幸免。

汉唐时期,宫廷建筑巍峨壮丽,气势磅礴。

然而到了宋明,宫殿的规模与气派却渐渐逊色于前朝。

并不是宋明的皇帝,不想建汉唐时那样的宫殿。

而是因为那些挺拔参天的大树早已被砍伐殆尽,再难寻觅。

朝廷不得不派人深入偏远的深山老林,跋山涉水寻觅巨木。

可运输费用高得惊人,即便是以一国之力,也难以重现往日的恢弘气象。

百姓为生计奔波,挥斧砍树时或许不曾多想,他们的眼中只有眼前的温饱。

而帝王将相坐在龙椅之上,面对日渐稀缺的资源,也只能暗叹时运不济。

树木的消逝,不仅仅是自然的悲歌,更是一个时代无奈的缩影。

老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对植树造林极为重视。

然而,最棘手的是,即便朝廷下令栽种树苗,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对“柴火”的迫切需求。

那些刚刚扎根的幼苗,还未及长成参天大树,便在夜幕掩护下,被饥寒交迫的百姓偷偷砍去。

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屡禁不止,不是因为百姓无知,而是生存的逼迫让他们别无选择。

试想,一个连烧水煮饭的柴火都凑不齐、连寒夜取暖的薪柴都无处可寻的农民,你与他高谈阔论“长远利益”,描绘未来绿树成荫的美好图景,又有何意义?

他眼前的窘境,远比遥不可及的希望更加紧迫。

百姓并非不明白过度砍伐会毁掉自己的家园,可当腹中空空、寒风刺骨时,谁又能忍住不向那仅剩的树木伸出手去?

朝廷也曾尝试各种手段,严令禁止,施以重罚,可面对千千万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百姓,所谓的禁令变得可笑而毫无意义。

那些铤而走险的身影,总能在法网的缝隙中找到喘息之地。

人力有限,贪欲难抑,禁令终究挡不住生存的本能。

少数要地可以派人看守,但种植在野外的树木,却不可能处处派人守着,也不可能守住。

若后世未能迈入工业文明的门槛,任由这种对环境的掠夺无休止地延续下去,土壤因缺乏化肥滋养而日益贫瘠,树木被肆意砍伐却无法新生,其后果必将是不堪设想的。

土地将渐渐丧失生机,养活的人口愈发稀少,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这便是高度内卷化的悲剧所在。

人类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向大自然榨取最后一滴血汗。

而大自然被掏空后,反哺人类的能力却荡然无存。

复活节岛的存在便是明证。

那个曾无比繁荣的部落,只因对环境的无度索取,最终人间地狱,令人扼腕。

元末明初的战乱,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村落荒废无人,杂草丛生,树木得以喘息,生态稍有回春。

然而,随着明朝立国,人口安定,破坏的脚步又卷土重来。

不独北方如此,南方的山峦同样难逃厄运,多化作光秃秃的荒坡。

金陵城外,唯有老朱钦定为陵寝的区域,种植了大量树木并派重兵守护,才免遭斧斤之灾,其余地方,照样被砍伐得十不存一。

毕竟,金陵这座繁华都城,光是百万生灵每日烧饭取暖所需的柴火,堆积起来便是一个天文数字。

幸而,这一困境在朱允熥掌权后初现转机。

因为他已经命人四处探矿,开采煤炭,并借助船舶将这黑色珍宝源源不断地运入金陵。

柴火的匮乏渐渐被煤炭的温暖取代。

这正是朱允熥扭转环境危局的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