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合适?”秦王反问。
“当然合适,只是太过仓促。”
“是有些仓促,所以寡人打算命成矫为左前锋,嬴政为右前锋,各自领一万大军攻霸主之地。”
“待秦国整理好大军,再进行灭国终战。”
“诸位觉得如何?”
之前还想劝劝秦王不要心血来潮,突然说打仗就打仗,但在听到成矫和嬴政的任命后,就大致明白了背后的深意。
这是要拿战绩立储啊。
不然哪里见过前锋能领一万,且和后续大军至少隔七天时间。
甚至有不少人都在想秦王是否真的打算灭巴蜀,也许只是在意这两个“前锋”。
所以无论如何,这次朝堂没有一个对这次战役有反对的看法。
“大王准备怎么何时动手?”
“越早越好,先给两位先锋调出各一万军,之后再由……”秦王扫视庙堂一圈,之前有人提议过灭巴蜀的战策,“司马错,寡人命你为此次灭巴蜀的主帅将领!”
“将秦国各处边防及各地方的军队都往巴蜀之地的边境调。”
谷钝</span> 秦王也就这么大致一说,具体的灭秦战事,还是会由司马错给具体指挥。
“臣领命。”
“矫儿,政儿,这次行军你们可以带上任何人。”秦王说道,毕竟他不是真的只考验他们二人的战事能力,这没必要,归根结底,秦王要做的事还是统领百官,进行最后的拍板。
秦王要找的出来储君也不是个只会打仗的呆子。
同时也有想借着这次战事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决策也许真不用一国之君去琢磨,不只要把事情丢出去给臣下就可以了。
一国之君做最后的决定,就意味着背负巨大的压力。
臣下做出对的决定,那自然皆大欢喜;可要是做出了错的献策,导致了损兵折将,或者造成了其他的麻烦,作为一国之君可是要背负责任的。
百姓骂的是你,怨的也是你。
一国之君是要先抗住一国的责任,才能称军。
而秦王也比较了他们二人之间的优劣或说是差距。
成矫这边人脉广,谋士多,相对的遇到问题想的人多了,角度多了,就更容易全面,不同意犯错误,这是优势。
但劣势却也和它有关,人是多,但不精,容易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这在朝中也常常遇见。
这考验的就是成矫是否能从中进行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