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驿站的好处(一)

“既然这驿站是王兄提起的,想必有些门道。”

“这些时日来,我每每去和王兄议新国策。其弊端,王兄要么先我一步已经知晓,要么听到后一副欣喜若狂的姿态。”

“想来王兄知道秦国困境,不会贸然提出一个无用的计策。”

秦王一听,沉默片刻后道:“那就说说吧。”

吕不韦感激地看公孙鞅,随后将他府上发生的事情简略说一遍,提出要点。

不过十多句话,吕不韦就已经将事情说得清楚明白。

秦王皱着眉,不知道是不喜,还是在思考:

“听你的意思是让驿站开放,让百姓托物挣钱?”

吕不韦道:“大王说中了一半。”

“驿站确实要开放,不再限于军政之用。”

“但这百姓托物,则略有不同。”

“在来时的路上,我也曾这么计划,可想到百姓所托之物,无非是衣裳布匹、肉干粮食,这类东西本身就不大值钱。若是花钱找驿站托送,还不如直接在当地购买来得划算。”

“且一城之内,托物的人数相对有限,不能指望靠它挣钱。”

秦王道:“那你跟寡人说这一通作甚?”

“大王,托物是不行,但驿站还有其他的东西可送。”

“还有何物?”

“布信!”

吕不韦音量不自觉地升高:“秦国约有三十万的士卒,在军中服役时,士卒和家属最希望收到的就是家书和平安书。”

“按封布信十圜起算,一年家中送两封信、士卒返两封,一年至少四封。若按三十万人算……”

“便是一百二十万圜,一千二百金!”

“此外算上普通百姓的布信,以及多余士卒和远不止一年两回的布信……”

“大王,一年两千金绝不是问题!”

公孙鞅在心里算了算数,发现这驿站好像确实能挣钱。

十圜的价格也不贵,一般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三日的口粮费,要是换成一家六七口人的,十圜只够他们吃一顿,还不能挑好的。

价格公道。

“大王,这驿站听起来好像不错。”公孙鞅道,“如果需要,可以在新国策上加上相关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