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的形势相当紧张,但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北边还有大片地方没有被燕军控制。”蒋伯伯比划着说,比如淮东一带仍有齐国部份将士在坚守阵地,福建、两广整个南方都在我们手里,没有后顾之忧,京城里勤王兵马就有三四万人,再加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们是有抵抗力量的。
“蒋大人,你说得对,”李明瑞表示赞成,“那么我们就决定了,在临安同孔智松来个决一死战,”
“只要在临安这儿挡住燕军南下的步伐,”,李秀清也兴奋地说“北边淮东的部分大齐军队再切断他们的后路,加上福建、两广的军民再支援我们,整个战局就会转变。”
“那我们两人就联名上书朝廷,建议他们采纳我们的意见!”蒋伯伯接着说。
李明瑞也连声表示同意。
实际上蒋伯伯和李明瑞虽然同为勤王志士,但是对于彼此之存在一向是互有成见。从李明瑞的眼中看来,我是个不知实战劳苦的空论家。
蒋伯伯则觉得李明瑞只知夸耀战场上之功勋,而没有全盘性之战略眼光。
尽管如此,互不顺眼的两人在此时却是出奇的意见一致.
当然,我和李秀清两个年轻人,通过以前的几次接触下来,都发觉对方是一个学识极为渊博,见识也相当深刻的一时俊彦,于是两人都不由得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在日后的岁月中,我们竟然结成了一个紧不可摧的紧密合作的关系,直到终老,这是后话。
当我们四人认真讨论了相关细节,如何相互通力合作,如何相互救应,如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等相关繁复的事务。
商讨结束后,由蒋伯伯口述,由我执笔,字斟句酌地写好了上呈给朝廷的奏折,我们在奏折中提议,在派出精兵强将护送幼帝的二位兄弟脱逃之后,我们就以临安府之城壁为据点,和燕军在临安府城之外一决死战。
当然,为了避嫌,这份奏折的提案就由蒋伯伯一个人签署名字,并在第二天由蒋伯伯转呈给朝廷和杨太后。
我们四人各自拱手告辞,相约等待日后平复入侵的燕军后,再次聚首开怀畅饮。然后我们都各自返回驻地耐心等待朝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