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一道官文一下发,百姓争先恐后来报名修缮城墙,纷纷对杨帆感恩戴德。
这一边的工作搞定了,接下来便是安抚城中行商富豪的怒火了,杨帆当即让知府发文,文中指明凡是在凌城保卫战中捐钱捐粮的行商富豪可以减免一年赋税。
知府一愣,随即摇头道:“我虽老,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很明白的,凌城的财政收入大多都是靠这些人的税收,我若是减免他们一年的赋税,那我凌城政府一年之内可以不吃不喝了。”
知府的话无不道理,但是若是不下发这样的官文,那行商富豪与杨帆的矛盾便永远没有办法解决。
杨帆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弊端,可是不这样做,他就得成为众矢之的。与当地富豪产生太大的矛盾,对以后得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所以,杨帆当即说道:“这官文你必须要发,至于钱的问题我有办法解决。”
知府已经被架空权力,他如今不过是一个盖印章的傀儡,所以杨帆既然说着斩金截铁,他也只能乖乖发文。
官文下发,那些被杨帆敲诈了的行商富豪大喜,对杨帆的憎恨瞬间消散,转而是恭维他起来。
要知道一年的赋税远远不止一千两银子和十石粮食,所以那些行商富豪没有理由不爱戴杨帆,除了知府外甥一家。
知府外甥一家人对杨帆恨之入骨,可是他们无权无势,根本就不能对杨帆怎么样。
而现在杨帆得了民心,成了凌城人人敬仰爱戴的对象,纵使知府外甥一家人对他有成见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官文下发后,知府问道:“不知道有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
杨帆笑道:“这个简单,置办官家产业即可。”
这话说的知府一愣,杨帆见状,便解释道:“政府应该主动与民间合作,而不是将所有的产业都交给民间,官府只负责收税。这样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将钱掌控在官府手中,只有官府主动抓牢产业源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知府有些茫然,问道:“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杨帆说道:“很简单,只要在凌城设置服务局,这服务局专门服务来往人员,给予他们良好的服务体验,而且这项目利润很高,必定能捞取一大笔油水,到时候不怕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