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北逸的折子送到京都,皇帝看后龙颜大悦。
按老侯爷的嘱咐,奏折上宋北逸没有提解药是武安侯寻来的,而说是偶然遇到一个游医,从他那里得来的。
皇帝也不在意解药的来历,只要宋将军没事便好。
而对于行刺的北戎人该如何处置,在朝堂上经过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一位武将义愤填膺道:“陛下,北戎太嚣张了,胆敢在大渊境内行刺我们的朝廷命官,是可忍孰不可忍,末将愿领兵出征,给他们一个教训!”
有人站出来反对:“这只是那几个人的私自所为,不能一概而论,臣以为不宜大动干戈。”
武将瞪大双眼,怒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在说谎?说不准这就是他们的阴谋,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不过宋将军,就使出这等阴招。”
那人也不甘示弱:“这只是你的猜测,难道要让成千上万的将士,为了你的猜测而丧命?”
武将的嘴皮子跟不上,一张脸憋得涨红。
皇帝眉头紧锁,他不想打仗,可自己的臣子遇刺,他又不能坐视不管。
思索片刻,皇帝出声制止争吵:“你们的意思孤都清楚了,与其在这里猜北戎的意图,不如直接去问,孤打算派使臣前去北戎,根据那边的态度再做定夺。”
底下的文武百官沉默了一瞬,接着齐声道:“陛下圣明。”
“太师,武安侯你们觉得呢?”皇帝想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傅太师上前一步:“陛下处置得当,确实不应该在此时贸然出兵,若北戎王也被蒙在鼓里,那他理应向我朝赔礼,否则,就是他们故意而为,那我们也不惧兵戎相见。”
“孤正是这个意思。”皇帝连连点头,转而看向老侯爷。
老侯爷出列道:“臣无异议,一切听从陛下裁断。”
依他以前的脾气,自家人被人暗算,他肯定要打上门去。
不过逸儿回信来说,正因为他与此事有直接关系,他们更不能去左右圣上的想法,不然事后会落人口实。
为了侯府和家人,老侯爷即便心里再憋屈,也只能咽下这口气。
皇帝得到认同,立即选定出使北戎的人,与众臣议定好协商的条件后,命使臣尽快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