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吴有缺的推测

不在乎乔翀死不死,虎敖军死不死。

只要虎敖军和乔翀他们不造反,不闹事,大家就能共存于天下?

“不对。”

吴有缺想着想着,忽然脸色大变。

自己是相安无事了,可是庐江,危矣呀!

关承皿在举兵之后,发布檄文,告知天下,但是,他没有第一时间去偷袭司马长天和关复,而是选择坚壁清野。

要知道建邺这个位置,在关复,司马长天两个人驻军的夹缝之中。

正常情况下,关承皿应该趁着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先搞个奇袭,打断吴国一条腿再说。

这样关承皿将来就不会面临着左右夹击的局面。

关承皿放弃这样的战略,而是选择‘坐以待毙’?

都已经举兵造反了,来到桌面,关承皿就再也没有退路。

他会坐以待毙吗?

答案显而易见。

关承皿坚壁清野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表明他和北周暗通。

他不是坐以待毙,他是在坐等北周的反应。

据吴有缺掌握的讯息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安靖帝与北周的某一个手握重权之人,有勾结。

而且已经勾结了很多年。

“这次关承皿引起的反应,相当可怕。”

“可以预见,沉寂多年的北周,一定会南下。”

胡虏和汉族不同,

搞畜牧业的,像骑马的,渔民啊,他们的发展十分有限。

想要日子稍微过的好一点,就得去掠夺别人的财富,去打仗。

汉族是农业大国,多元化稳定发展,就能创造出相当丰厚的财富。

所以汉族的统治阶级,从来不会对外扩张,只要对内剥削,轻轻松松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嘴边的这块肉,北周很多年前就想一口吞了,奈何帝国过于庞大,产生了裂缝,抽不出手来。

而今,帝国内部已经稳定,偏又赶上吴国内乱,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安靖帝当然不情愿自己的江山,让别人给吞了。

但不割点肉喂狗,又不行。

他该怎么办?

只能把庐江割给北周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这一次关承皿叛乱,主战场不在建邺,而会是在庐江。

“我若是安靖帝,前期我会偷偷给乔翀输送物资甚至是兵源。”

“但到后期,国内安定下来之后,或许这个时候,就可以反手将乔翀卖给北周。”

“一次妥协,换大吴十年安定。”

“真的能换来吗?”

朝堂形势混乱,各方党派都削尖了脑袋想要争功,安靖帝想要处理掉关承皿,陆明则,恐怕也没那么轻松。

这一次,吴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乔翀那边吴有缺倒不怎么担心,他已经给乔翀他们留有退路。

吴有缺最担心的,反而是朝堂。

“以目前的形势,也不知道这个国家,能否经得住他们这么糟践。”

事到如今,吴有缺反倒希望安靖帝赌对了。

否则……

吴有缺只能放弃辅佐安靖帝治国北伐这条路。

问题是吴有缺几乎可以笃定,北周在后唐与东吴之间,选择一个开战的话,大概率会是东吴。

因为蜀道难,没有马上作战的地理条件。

后唐地盘和人口十分有限,即便他们要出川,最快的捷径也只能打到长安,对北周构成的威胁聊胜于无。

所以北周完全没必要理会后唐,

还有一个因素,安靖帝这些年折腾的太厉害了,一边推行新政改革,削藩夺爵。

疯狂打击关家军,虎敖军,还有镇南王的部队。

一方面穷兵黩武,发展属于他自己的部队。

一个仅有两千万人的国家,在巅峰时期的兵力竟然高达八,九十万人。

如此变态的兵民比例,在华夏历史上只有无比血腥的战国时代和刘备诸葛亮统治下的季汉,才出现过这么恐怖的兵民比例。

为了筹措军费,横征暴敛,置百姓于水火。

到今天,吴国已经到了自我崩溃的边缘,随便一脚就能踢死的那种。

试问北周,他会先取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