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前这发生在酒馆中的种种,不正是后世狗血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吗?
说书,说书人,这两种事物,在赢刚的黑手推动下,已经悄然在咸阳乃至关中各郡中兴盛了起来。
通过黑冰台的渠道,赢刚很清楚,说书这一行当其实早已经出了关中,开始在山东如邯郸、临淄、巨鹿这些原属六国的繁华大城中正在缓慢的流行。
舆论代表着什么,在后世自然不用说。在如今这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广播、没有电视的先秦时代,舆论的威力和作用更要远甚后世。
仅仅靠朝廷和官府的力量虽然能够引导舆论的走向,但是那是从官方层面上来讲的。一个是官,一个是民,双方在心理上虽然还达不到后世那般天然的不信任,但是隔阂却是一定的。
而通过那些活跃在大街小巷、无数酒馆客栈中的普通说书人,让他们通过说书的方式将朝廷的种种动向或者诏令乃至发展讲述出来,所产生的效果不用比较,也要远超官方出面引导的舆论。
因为,这些说书人都是来至社会最底层,没有任何的官方背景,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些说书人都是普普通通的黔首一个。
不要小看了这层身份。有了这层身份,能够让这些游走在大街小巷中的说书人获得听书的普通百姓一种天然的信任和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赢刚会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秘密命令找到这么多能说会道而且出身还都贫寒的说书人的原因了。
当然,最开始的说书人自然不可能直接来自底层的普通百姓。
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而那些出身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骤然获得钱财,任谁都会怀疑。一旦朝廷在背后推动的事情,被揭露出来,那么这舆论就算不会瞬间变向,却也将会对胡亥后续的一系列大计造成很大的阻碍。
在咸阳和关中百姓没有关注的情况下,出身黑冰台的第一批说书人就这样悄然的粉墨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