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本是杨知月瞎扯的,只是说出去好听,糊弄糊弄人傻钱多的世家子罢了。
谁曾料想后一封信王青回她:
【您的话的确有效,生意没受到半分影响不说,还比之前更加好做了。
我依照您的启发,还试着取最顶级的那件内衣进行了拍卖,两位不知哪来的公子哥竟在拍卖行杠上了,光那一件衣服就卖了五百斛栗米!
若是换成银子许是能更多,北方灾情虽然没有波及太原等地,但粮食价格仍有所上涨,其中栗米最为严重。
我有时也好奇,何等人家竟拿五百斛栗米买一件内衣。】
想到两人往日的信件交流,杨知月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真好,王青终于熬出头了。”
她拆开此次的信件。
【按您的吩咐,我在打探铁匠与锻造师傅,只可惜那些大匠早已经被士族收入门下,极难找到还是清白之身的寻常工匠。
好在,我在认识了一位大人,名为许宫。】
读到此处,杨知月眉头微蹙。
这名字听上去好耳熟,莫非又是原书中的炮灰?
【他是南京一位老太监的干儿子,他对我一见如故,听闻我寻些匠户便主动请缨,打算替我张罗一番。
我害怕此事打草惊蛇,坏了您的大计,遂在明面上将此事放下不提。】
“他还算有些分寸,知道这事不能假以外人之手。”
【我好奇许宫为何如此待我,试探一二后得知,原是那位老太监想要回京,妄着从我手里套一些新奇玩意。
依我之见,那老太监与许宫也是病急乱投医。皇城最多的便是稀罕物,去民间寻这些玩意,岂不可笑?】
“这可未必。”杨知月下意识回答,“那原书中从谷底翻身的九千岁便走了民间的路子,博得皇帝的欢心,这才从南京调回——”
等等!她神情一滞,这些关键词听上去为什么这么不对劲。
南京、太监、许宫……
天啊,对方莫非是后期的大奸臣,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许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