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中得了旧课本的小孙女虽然很高兴,但苦于无人教习的话确实看不懂课本。
不过有人可以看懂。
她的小伙伴乙每个月会有一半的时间,一直住在风氏学堂读书。
想要在那儿读书也是有条件的,首先除了吃的,一般都是粟米、稻米或者麦子需要自带,另外还有菜钱和住宿费用这些也需要交给风氏,用粮食、麻布或者自家鸡抵都可以。
虽然孩子在家也要吃饭所以自带粮食这件事没什么问题,不过若是不去风氏读书,就不会多出来那些额外的费用。
一些自认为精明的家长们便并不把“读书”认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毕竟先民们没上过那个什么学,不也照样种地活的好好的么?
寒枝对此也并不强求。
风氏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办理学校其实是一件十分勉强的事,但她还是坚持办理的原因就是这样可以提前培育筛选人才。
这第一批可以来上学的,家庭情况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家中不缺粮食,也不缺小孩帮着干活,把小孩送去学校,权当是花点粮食让人带孩子,顺便学点东西。
还有一些,就是家里虽然粮食不多,但是双亲比较有远见,认为风氏之所以能有今天,无异于是因为他们部落里无论大人小孩,掌握的知识都远比同龄人要多。
这样的风氏愿意把知识传播出来,代价只是出一些粮食
那么即使自己少吃几口,也是要把孩子送去试一试的。
至于上学期间的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在风氏上学是很安全的,每月月初去上学时由自家的大人送去学堂,月中则由风氏专门安排的人送回去。
她们有一种以牛拉动的特制板车,用木头和一些铁制的零件拼接而成,一个车上可以坐十来个小孩。
目前只有附近二十几公里的部落愿意将家中小孩送去读书,更远一些的就没办法了。
寒枝特意测算过,当下人的体力比后世的人要好一些,光凭两条腿走路的话,时速大概在6公里左右。
二十几公里需要走上四小时,来回八小时,正好早上出门晚上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