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就不同了,若是一个内阁阁臣甚至是六部九卿这个级别的大佬父子世袭,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滋生权臣的土壤。
特别是内阁首辅、次辅,若是传承两代,几乎有可能架空皇权。
到那个时候,皇帝唯一的办法就是举起屠刀,将文官集团整个换一遍。
可是如果那么做的话,大郑自顺德以来建立起来的权力运行体系就宣告终结了。
这个代价,便是隆正天子都承担不起。因为这意味着大郑建国以来中枢朝廷一直非常稳定的局面将为之一变。所引发的反抗是上次和隆正帝在江南动手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贾琏熟悉的历史中,真正有底气完全不在乎文官集团的反抗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得国之正无过于明,无过于明太祖。即使是被朱元璋虐了千百遍,明代的文人也不敢对这位重开日月新天的皇帝有丝毫不敬。
换一个皇帝敢如朱元璋那么做,早就被文人喷成筛子了。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如果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文人联合起来,所形成的力量有时候是皇帝都难以左右的。
太祖皇帝对此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所以自建国伊始就把防备文官把持朝政放在了和防备武将造反等同的位置上。甚至,随着大郑国力的一步步增长,文官权力的一步步扩张,防范文官乱政篡权变得更为重要。
所以,这也是贾琏很清楚,隆正帝决不会允许陈有礼升入任次辅的原因。
一番深谈之后,林如海也认同了贾琏的观点,两人很快商定了接下来的运作方案。
按说,做为武勋家主,贾琏是不好参与这种组阁大事的,但是偏偏贾琏又是九卿之一,有发表意见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