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皇帝的嫔妃他们也敢整肃

对客、魏来说,张皇后确实很难扳倒,但扳倒其他的嫔妃就不在话下了。连续多年,客、魏对后宫的娘娘们,进行了有计划的迫害。分析其目的,似乎是为了钳制后宫之口,因为枕头风往往最厉害。但是从他们的手段来看,如此狠毒,好像又超出了这个目的,像是在有计划地灭绝,所以不排除他俩企图让皇帝永远无后。

头一个遭难的,并非天启的嫔妃,而是已故泰昌帝的遗孀——赵选侍(在泰昌帝生前尚未封号)。赵选侍原是一位受先帝宠爱的宫人,客氏发迹后,她与客氏不睦,因此魏忠贤矫诏将赵选侍赐死。内廷中对赵选侍多有同情的,但高压之下,谁敢说话?

赵选侍知道是客、魏要逼她死,但一个寡妇,如何能扛得过当今皇帝的红人?先帝之灵,是保不了活人的,世态人情中,皇家也一样是人走茶凉的。她只好将先帝所赐的物品陈列于案头,又向西方拜了拜佛祖,痛哭一番,上吊了。

高阳先生觉得这一案件有点儿悬疑,疑问就在于:为何泰昌帝不封,而是天启帝给封的号?这明明于例不符。新帝为先帝所喜欢的宫人封号,一种情况是普遍加恩,一封就是一批;另一种情况是该宫人曾对自己有恩。两种情况,赵选侍都不适合。

由此,高阳先生大胆假设,说是天启喜欢上了这位赵选侍(也有史书写作“旧贵人”)。客氏是吃醋才逼死了这女人,否则一个在仁寿殿养老的宫人,怎么会碍到客氏的事?所谓先帝所赐之物,其实是天启所赐。而死前向西方下拜,不过是向天启所住的方向叩拜罢了。

高阳先生的话,可聊备一说。

接下来倒霉的是裕妃。裕妃也姓张,她性格刚烈,也很活泼,深受天启宠爱。天启做木匠活儿时,就是这个裕妃在一旁陪着说笑,客、魏则将她视为异己。因为有了孕,天启便封她为妃,这下子招来了杀身大祸。当时裕妃过了预产期而未生,魏忠贤就对天启说,这是得罪了神灵,须让裕妃在宫中祈祷。

天启也就信了。于是魏忠贤又矫诏,将裕妃的宫人、太监尽逐于外,把裕妃一人幽于别宫,绝其饮食。这个所谓的别宫,据说就是宫内的露天夹道。这时候,皇帝小老婆连见皇帝一面都不可能了。熬了几日,正逢天下大雨,她匍匐到屋檐下,接着檐溜水喝了几口,便气绝而亡了。

第三个枉死的是冯贵人。冯贵人天性贞静,也很得天启喜爱,她曾经劝天启不要再开内操了,这当然触犯了客、魏。两人怕她把更多的事情给捅出来,就干脆矫诏将她赐死。

下一个他们要收拾的是李成妃。李成妃之所以得罪客、魏,源于为慧妃说情。慧妃范氏,生皇二子,因此晋升为贵妃。可惜好景不长,皇二子早夭,慧妃跟着也就失宠。后又得罪了客氏,被斥居冷宫。

李成妃与慧妃一向交情甚好,每见慧妃,都要怅惋不止。一次偶然侍寝,她对天启吹了吹枕头风,为慧妃乞怜,同时也为死了的冯贵人鸣不平。

这皇帝床头的私房话,不知怎的也为客、魏侦知。客氏大怒道:“此人欲向我用兵吗?”于是便挑拨天启,革了李成妃的封号。而后,客、魏仍用对付裕妃的法子,将李成妃幽于别宫,绝其饮食,要让她也当个饿死鬼。

幸亏李成妃够聪明,以裕妃为前车之鉴,在檐瓦缝隙间遍藏食品。被禁闭以后,就以这些食品充饥。客、魏等了半个月,见人没死,只好将其斥逐为宫人了事。

李成妃断了半个月饮食仍未死,客、魏不疑是有神灵相助,却怀疑是近侍暗送了食物。于是矫诏,将成妃的近侍全部贬至南海子,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处死。

还有一位胡贵妃更冤,只因偶然说话不当,误触了客氏,客、魏就记恨在心。趁天启出宫祭天之际,将胡贵妃害死,然后谎称她暴病身亡。天启也是糊涂到家了,小老婆接二连三地死去,他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客、魏的辣手催花,在后宫形成了巨大的恐怖气氛。正如《明宫词》所叹:“横陈此夕真恩数,明日还愁事又非。”今晚能躺在皇帝床上,是大好事,明天就不知要遭遇什么了。皇帝的宠幸,成了后宫女子们的祸端。

那时宫人们个个胆寒,见了面也只能道路以目——都不敢讲话,彼此看一眼就匆匆离去,唯恐大祸临头。

天启之愚,可以说古今罕有。后来清人评价说,如此迫害宫闱,作威擅杀,即使是明亡动荡时也未有过。晚明以来历朝后宫情形,确实这一段最为可怕。

天启共有过三子二女,子嗣并不算单薄,可是居然没有一个活过了周岁的。皇长子生于天启三年(1623)十月,生下来不久就夭折。皇二子也是同月生的,活的时间稍长,九个月大的时候夭折的,是得惊风症而死。当时有人推测,大概是内操放炮声音太响,给吓死的。

皇三子是天启五年(1625)十月生的,这个小孩有些来历。他的母亲是容妃任氏,貌美而有心计。据说是魏忠贤亲自在京师民间挑选出来,献给天启的。皇三子一出生就被立为太子,可惜也就活了八个月,在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时受惊吓,给吓死了。

据刘若愚说,除了放炮、爆炸吓死的之外,那时宫里养猫甚多,冬天烧火炭也不得法,皇子、公主们还有被群猫齐叫给吓死的,被火炭给熏死的,总之是没一个能养活好。

后人分析,天启的子女寿命之所以不长,都是因为客、魏摧残后宫太甚——大人都担心保不住命,哪还有心思好好伺候孩子。

可是,昏君没有谁认为自己是昏的。天启闹到后继无人,家室不保,明明是魏忠贤惹的祸,他却不断地给魏忠贤加恩,一直加到了吓人的程度。

正直者折翼,卑鄙者高升。凡是这样荒谬大行其道的地方,无论是哪个君,还是哪个朝,也就离死不远了!

客、魏暴虐内宫,把皇帝的几个嫔妃逼得落叶飘零,所存无几。仅有良妃王氏(习称东宫王娘娘)、纯妃段氏(习称西宫段娘娘),也是与张皇后同一拨,由刘克敬选进宫的,均因无子,尚能保住平安。

我们读史,总不免要掺杂一己的好恶在内,希望善有善报。可惜,历史在局部的地方或在个人的命运上,并非总是善有善报。曾为国家力挽狂澜的天启帝张皇后,在北京城破之日,不得不随着她的小叔子和弟媳自尽,这种结局,真是令人扼腕!

据说,李自成毕竟还有仁心,并不想虐待皇族。得知崇祯帝上吊在煤山,曾叹息道:“我来与你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

当时崇祯帝周皇后的尸体也被抬到东华门,容色如生。李自成见周皇后的全身衣服用线密缝,猜她是为避免死后受辱,便叹息了一回,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搬运到魏国公坊下,发钱二贯,遣太监买柳木棺收殓,两人遗体的头下枕着土块(意为不弃社稷故土),放置在东华门外施茶庵。后又换成较好的红、黑漆棺,派人抬到昌平天寿山皇陵处。

因为崇祯在位时,没有来得及给自己修陵墓,昌平当地士绅自己凑钱,打开早死的田贵妃坟茔,与其合葬。后清军入关,才为崇祯修建了思陵。

至于与他们同一命运的张皇后,最终魂归何处,不得而知。

那个由魏忠贤选来的容妃,据说是魏忠贤的养女。甲申巨变时,农民军逮住了她,她大言道:“我天启皇后也。”众将士竟呆住了。

因李自成进京之前有严格军令,不得掠人财物与妇女,否则杀无赦。农民军开初几日军纪还好,因此未敢动容妃一根汗毛。这个女人最后落到清军手中,被当成受优待的皇族。

还有那位在移宫案中骄横不可一世李选侍,就更是命大福大,不仅平安度过了甲申这一关,而且还好好地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

历史的细节,就是这样让人叹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