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桓楚注定是个短命的伪政权

前线的战争还在继续,长江中游一带的战火还要蔓延几年。

桓军屡次战败,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到浔阳挟持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继续向西逃回江陵。对于自己的惨败,桓玄心里接受不了,常常整天不吃不喝的——当然了,在撤退途中供给不好,左右送给桓玄吃的都是粗饭,他也咽不下去。儿子桓升只有几岁大,懂事地抱着桓玄的胸抚摸。桓玄更是悲不自胜。对外,桓玄担心兵败如山倒。他继续以大楚皇帝自居,要和刘裕争夺天下。

西撤后,桓玄唯恐政令不通、法令不肃,施行严刑峻法来整肃内部,部众反而愈加离心。逃亡途中,桓玄开始编辑起居注(记载帝王日常言行的档案),说到被刘裕打败的内容,他自称经略指授算无遗策。既然桓玄神机妙算了,为什么还失败了呢?桓玄就痛骂诸将不听指挥,以致失败,认为建康失守非战之罪,而是下面的人执行不力。

四月,司马遵在建康就任大将军,发兵讨伐桓玄。桓玄也在荆州重整部队,以投降的前秦太子苻宏为前锋,东下与刘毅率领的晋军决战。桓玄的军队始终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刘毅的部队只有几千人。桓玄发扬畏战的一贯传统,在御船旁边系着一条小船,装着宝物和给养,一看情况不妙随时准备开溜。下面的将士看到皇帝都是这样的心理,哪里还有斗志。加上刘毅又成功乘风纵火,一场火攻将桓玄的荆州兵杀得大败。桓玄不但不思收拢败兵再战,反而烧掉辎重,连夜逃回江陵。

部将冯该劝桓玄在江陵准备最后的决战。桓玄完全没有勇气,计划逃亡汉中投靠梁州刺史桓希。他不顾个别忠心将士的劝阻,连晋安帝也不要了,要率部弃城北逃。江陵城中顿时大乱,指挥混乱,政令不通。桓玄带少数几个人乘马出城,出城门的时候遭遇怀恨在心的旁人行刺。刺客没有刺中桓玄,却导致桓玄身后最后的部队相互猜疑,起了内讧。最后,桓玄狼狈地和几个亲人逃到船上,逆江泛舟而去。

桓玄跑后,部分忠于晋室的官员将晋安帝司马德宗迎入南郡府舍,等候晋军的到来。

之前,东晋的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死了,他派了其孙毛佑之、参军费悦带着200人出三峡送葬回江陵。毛璩的侄子毛子修是桓玄的屯骑校尉,有心杀桓玄,就劝诱桓玄入蜀。桓玄同意了,在枚回洲遇到了毛佑之和费悦一帮人。毛佑之等人里应外合,对桓玄发动突袭。一时间箭如雨下,桓玄平时宠幸的近臣丁仙期、万盖等人用身体护着桓玄,各中数十箭而死。桓玄也中箭了,儿子桓升在旁帮他拔出箭来。益州督护冯迁抽刀,跳上桓玄的大船。桓玄一边拔下头上的玉饰递给冯迁,一边喝问:“你是何人?敢杀天子!”冯迁说:“我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刀起头落,桓玄死了,时年36岁。小孩子桓升被抓,他向乱军大喊“我是豫章王”,可他的豫章王是桓楚政权封的,保护不了他。桓升和父亲一同丧命。桓玄的脑袋被送到建康,悬挂在大街上示众。围观百姓莫不叫好,可见桓玄多么不得人心,桓玄政权的速亡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桓玄之乱并非彻底结束。桓家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桓玄死后,被其侄桓振谥为武悼皇帝。桓振、桓谦、苻宏等人在荆州一带顽抗。桓振还一度重新攻陷江陵,再次俘虏晋安帝。东晋花了几年时间才诛杀桓振等人,讨平叛军。直到406年晋安帝才回归建康,司马遵奉还政权,改拜太保。桓氏子孙部分投降后秦,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在东晋绝迹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