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北伐是剂猛药

桓温和一般的世族子弟不一样。一般人是清谈为主,吹得天花乱坠,不管实现得了实现不了,桓温则是有胆略有能力,敢作敢为。他期待建立功业,更希望为家族博取荣华富贵。这样的人物,给他适当的权力和地位能让他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一旦授予他过大的权力和过高的地位,难免会助长他的不臣之心。桓温上任荆州刺史后,就打出了“统一天下”的旗号来。那些峨冠博带的朝堂大夫起初不以为意,觉得这就是桓温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折腾一下而已。不想,桓温到任的第二年(346年)就孤注一掷,率军逆江而上进攻成汉政权。朝野还没缓过神来,前方就传来了桓温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的捷报。这下,东晋朝廷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问题:桓温俨然在荆州称雄了!朝廷原本是为了去除庾氏割据倾向而任命桓温,却不料桓温成了新的庾氏。可是,桓温功勋卓著,又不得不赏。东晋朝廷只好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是提升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一方面却是对桓温暗中限制,不给他兵不给他粮,明确不让桓温北伐。

桓温把北伐的旗帜摇得呼呼作响,已在鼓吹北伐,给朝廷诸公施加了很大压力。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的石虎死了,北方大乱。大批北方百姓南迁投奔东晋,后赵的寿春守将也投降了东晋。民间北伐声音大增。桓温抓住时机大造舆论,还主动进屯安陆。他准备如果东晋朝廷不北伐,他就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朝廷的北伐压力实在太大了,又不愿意让桓温把北伐的首功抢走,建康方面出面组织了一次北伐。

这是东晋朝廷出面组织的第一次北伐。北伐军的兵力很少,只有3万人(桓温还带甲十万呢),可见朝廷并非真心要收复中原。北伐的统帅是晋穆帝的外祖父、褚太后的父亲褚裒。褚裒是一代名士,当大都督打仗却很外行。当时中原的形势很混乱,大批民众携家带眷南下。褚裒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组织南下的百姓,让他们做向导,直捣后赵的巢穴邺城。可惜褚裒指挥的北伐军却以接应南下民众为主,纠缠着南北边界各个城池的得失。结果让处于劣势的后赵从容组织了军队反扑。代陂一战,北上接应民众的东晋部队全军覆没。褚裒忙从彭城退到广陵。寿春的东晋将领听说统帅失败,竟然吓得烧掉军需毁掉城池南逃。北伐就此失败。南迁的百姓最悲惨了,要么被东晋北伐军掳掠到江南做了奴役,要么被后赵政权掠回北方,要么在淮河两岸陷入绝境而死。褚裒败退后,惭愧不已,很快在京口(今镇江)郁郁而终。

褚裒死了,东晋朝廷还是需要把北伐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里。找谁来主持北伐,对抗桓温呢?褚裒生前推荐了殷浩,朝廷征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推辞,朝廷就继续征召他,一直持续了四个月,殷浩才答应上任。

这个殷浩架子这么大,到底是谁呢?殷浩也是当时的名士,精通《周易》、《老子》,善于玄言,名望极高。一般人都把他与管仲、诸葛亮相提并论。同时,殷浩一再推辞官职,反而让他名望越来越高。他的名言是“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朝廷一再给他官做,庾亮、庾翼北伐时也征召他,殷浩全都拒绝。他称疾不起,屏居墓所,将近十年之久。桓温灭蜀后,威势高涨,朝廷忌惮他。当时在朝堂上主政的是司马昱,他想借助殷浩的盛名对抗桓温,就树立殷浩为扬州强藩,与荆州的桓温抗衡。

殷浩任职前也高喊北伐口号,说得头头是道。他上任的时候恰好是冉闵称帝,北方混乱加剧的时候,正是北伐的好时机。朝廷就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主持北伐。殷浩也意气风发,向朝廷汇报了北征许昌、洛阳的计划,组织了阵容庞大的北伐团队。但是探究殷浩的关键措施,无非两条:第一条是引诱前秦的大臣和将领,招降纳叛,希望能够乘虚而入;第二条是利用投降东晋的胡族力量,主要是羌族姚襄的力量,让他们当炮灰打前阵。前秦苻健一度杀戮大臣,侄子苻眉自洛阳西奔,殷浩误以为前秦内部乱得一塌糊涂了,上奏请求进屯洛阳,修复西晋皇室园陵。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甚至请求卸任扬州刺史,专镇洛阳。后来证明前秦并没有内乱,相反却是投降东晋的将领张遇降而复叛,打败了谢尚的晋军。殷浩主要依靠姚襄的羌族军队,却不信任姚襄,老想吞并这支部队。殷浩将姚襄部队迁徙驻地,又派人监视。姚襄也不是真心投降,一度杀害友军壮大自己,殷浩也不能制止。在进军途中,姚襄叛变,在山桑这个地方伏击了东晋大军。殷浩原本就没想利用自身力量实打实地北伐,听说姚襄造反了,吓得抛弃辎重南撤。北伐军的器械物资都被姚襄所掠。撤退途中,东晋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损失惨重。殷浩北伐也以惨败告终。

客观地说,北伐的失败并非殷浩一个人的错,根子在东晋朝野压根就没有真心北伐,并没有动员主力、投入血本北伐。但北伐失败的责任必须有人来承担。纸上谈兵的殷浩就成了替罪羊。尤其是桓温,早就要搬掉殷浩这块碍脚石了,连续上书痛斥殷浩误国,要求严惩。朝廷只好废殷浩为庶人,押往浙中安置。

殷浩狼狈下台后,恢复了名士做派。他口无怨言,每天就对着空气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后来,桓温掌权了,想招殷浩担任尚书令,写信告诉他。殷浩喜出望外,回信接受并表示感谢。为了写一封完美的回信,不在心中留下任何差错,殷浩修改了无数遍,把信装进了信封又拆开修改,前后拆封数十次。谁料,最后信封中空空如也,他竟然忘记塞入信件,发了个空函给桓温。桓温大怒,殷浩复出的事也就告吹了。由此可见,殷浩并非什么淡泊名利的名士,而的的确确是个醉心名利又空谈误国的假名士。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死在了贬所。

褚裒、殷浩先后失败,东晋再也没有理由压制一直叫嚷着要北伐的桓温了,索性将北伐重任授予他。至此,桓温掌握了北伐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