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马懿:一个权臣的崛起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司马懿和曹真、陈群、曹休同受托孤的顾命。这四人的名次是:曹真第一,陈群第二,曹休第三,司马懿第四。前三人的资历和声望都比司马懿高。虽然排名最末,但司马懿能在七年内从一个闲职升到与曹氏皇族并列曹魏王朝的权力核心,可谓是个奇迹。这主要靠魏文帝曹丕对司马懿的格外赏识和恩宠。

曹丕死后,司马懿的大红大紫的日子暂停了好长一段时间。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曹真因为主持对蜀作战,升迁为大司马,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达到了臣子能够达到的最高权位。而司马懿的境遇就要“坎坷”一点了。

《三国演义》说曹睿即位初期中了蜀汉诸葛亮的反间计,一度罢免了司马懿。司马懿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宛(今河南南阳)闲住。正史则记载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驻扎在宛,都督荆、豫二州的军事,虽然比演义的说法要好很多,但司马懿还是变相离开了权力中心。说到底,还是司马懿的权力缺乏扎实的基础。全靠君主恩宠得来的权力是脆弱的,一旦君主易位,原先的权势便可能烟消云散。实实在在的政绩或者私人派系才是最强大的权力来源。

新皇帝曹睿显然不像父皇那样器重司马懿,而是很厚道地让司马懿到外地领兵去了。

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干一行爱一行”,把现实的思想和超人的才智用在了干好工作上。当太子宾客的时候,司马懿努力和太子曹睿搞好关系;如今镇守宛地,司马懿就努力维持地方稳定。很快,立功的机会来了。

宛的西边上庸地区,就是现在的湖北西北部一带,是由从蜀汉投降过来的孟达镇守。孟达和司马懿一样在曹丕时代飞黄腾达,也同样在曹睿登基后靠边站了。他就暗中与诸葛亮联络,准备倒戈重返蜀汉阵营。准备倒戈时,诸葛亮提醒孟达注意司马懿,加紧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司马懿知道消息后要先向洛阳的曹睿汇报,然后再前来讨伐,前后反复,需要大约一个月时间,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整军备战。结果,八天后,司马懿就兵临城下讨伐孟达来了。原来,司马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来讨伐,大大缩短了时间。孟达惊恐地写信向诸葛亮求援,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最终,司马懿抵挡住了蜀汉和东吴两方面的援军,成功攻破上庸地区,“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这一笔大功,让司马懿有了追逐权势的底子。在看到司马懿的真才实学后,曹睿更多地将军事寄托在司马懿身上。诸葛亮不断北伐,严重威胁陇西和关中地区,是曹魏王朝的心腹大患。太和三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第二年,曹魏王朝决心对蜀汉还以颜色,以大司马曹真为主帅,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为副帅兴师伐蜀。太和五年(229年),诸葛亮又率兵攻魏。魏明帝曹睿正式授予司马懿全权:“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驻军长安,总督西部各军与蜀军作战。至此,司马懿成为负责对蜀汉作战的主将。

客观地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作战的“成绩”并不怎么好看。他主要是依靠曹魏以逸待劳、兵多粮广的优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最后总是逼着底子薄的诸葛亮粮尽退兵,算得上圆满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

谁负责解决一个王朝最紧迫的矛盾,谁就可以借此聚拢势力。在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战争是王朝的迫切矛盾。司马懿因为长期负责对蜀汉的战斗,而曹魏一半以上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西部战线,因此司马懿家族很容易笼络了效忠自己的武装,开始了窃取曹魏王朝实权的进程。

这也是司马懿能够超越曹魏王朝的其他谋臣文人,成为窃国大盗的根本原因。曹操父子有许多谋臣,比如荀彧、郭嘉、贾诩、陈群、蒋济等,都没有长期掌握某一方面的武装,虽然他们的官爵和司马懿不相上下,可真实权力都不能和司马懿相比。最后篡国的是司马家族,而不是其他大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