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抚慰道:“王上千秋正盛,如日中天,何以说这样丧气的话。”
燕王豁达一笑,道:“王后不必紧张,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如花开花谢,一年四季,由盛而衰,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荆轲作揖道:“王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似乎参悟到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王后道:“少侠真是博学多识,王上信奉的便是老庄哲学。”
“原来如此。”荆轲点头。
燕王倾了倾身子,言归正传道:“少侠,今日前来面见寡人,可有事否?”
荆轲略有点紧张,尴尬的笑了笑,直起身,拱手道:“在下冒昧前来,打搅了王上和王后,只是,有个不请之请,希望王上和王后能成全。”
燕王和王后闻言颇感意外,互相对视了一眼。
“少侠请讲,看寡人能否办得到。”
荆轲鼓起勇气,说道:“王上,昔日您赐我的礼物,我需要时可随时过来取,您是否还记得?”
燕王大笑了几声,道:“寡人还不至于如此糊涂,当然记得。来人。”燕王命人去取。
荆轲抢先说道:“王上,您误会了,在下不是来取这份厚礼……”
燕王听得有些糊涂了,讶然道:“阁下这是何意?”
荆轲嗫嚅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道:“在下想……想用这份厚礼做为……做为聘礼……”常言道: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荆轲是个侠客,让他“毛遂自荐”,为自己说媒,确实有点不符合常理。可是,他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兵荒马乱的年代,来来回回他有些不放心,所以自告奋勇前来下聘礼。但关键时刻,他突然噎住了,额头上直冒冷汗,就是不好意思说出接下来的话。
情急之下,一直躲在屏风后面偷听他们说话的长公主猛然走了出来,扯着荆轲的衣角,示意他一起跪下,然后接话道:“父王,母后,当年您将我赐婚给阿非,今天我们来兑现诺言,儿臣要嫁给荆轲。”
荆轲道:“望王上,王后成全我俩。”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坐在暖阁中央的燕王,王后,冷不丁的大吃了一惊,这事太富有戏剧性了。当年将公主赐婚给他,他果断拒绝。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为何过了几年之后,他突然来提亲了;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
燕王睁大双眼,指着跪在底下的两个年轻人,沉声道:"你们,你们这是在开什么玩笑!婚姻大事岂是儿戏。寡人记得你是有未婚妻的,当年你因此拒绝寡人的好意,今日为何又来提亲?如此反复无常,岂不是让人传为笑柄。”燕王狠狠瞪了一眼荆轲,几乎要动怒。
“父王……”姬月用哀求的目光看着燕王,她很了解自己的父王,他沉下脸来,便离雷霆之怒不远了。
“你别说话……”燕王喝道,眼神却像刀割一样注视着荆轲。
把话说开后,荆轲反而沉着冷静了,道:“当初我拒绝王上的好意,的确是在下有个未婚妻,可是,回去不久,韩国灭亡,魏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魏王听信谗言,利用美女和珠宝去讨好嬴政,免受秦军的攻击。在下的未婚妻颇有几分姿色,因此被魏王选中,第二天要送往咸阳宫,在下拼死去救她,结果害她自尽在家中。当时现场非常危险,若不是长公主挺身而出,恐怕我今天也不可能跪在这里。从那时起,我和长公主开始相爱。这些年,我东奔西走,她为我吃了很多苦,我俩始终不离不弃,所以,我要用我一辈子的爱来回报她!”
姬月早已泪流满面,哭成了泪人儿,荆轲所言句句属实。
燕王和王后听完荆轲的一番真情告白后,也是感慨万千,心有所动。
老燕王温和的说道:“你们先起来吧。”
“谢父王。”
“谢王上。”
两人浅浅一笑,心有灵犀,雨过天晴,似乎看到了前方的曙光。
老燕王双手撑着膝盖从御榻上站了起来,走到姬月面前,慈爱的轻拭她眼角的泪光,叹道:“孩子,这几年让你受苦了。寡人多疾,太子去秦国做人质,国中大事都由你在操持,现在太子回来了,你就不用那么操心了。父王不知赏赐你什么好,生活上你什么都不缺,所以,父王决定……”他走到荆轲面前,一脸风霜,却不怒自威,“荆少侠,寡人知你重情重义,顶天立地,是个男子汉。本王只有月儿这一个公主,她虽生在帝王家,从小听话懂事,又知书达礼,乃寡人的掌上明珠,今天,本王将她交给你,希望你好好爱她,疼她,不要辜负了寡人的信任。”
荆轲躬身行礼道:“鄙人谨遵王上的教诲,大恩大德莫齿难忘。在下与公主情真意切,同甘共苦过,也同生共死过,绝不会做伤害她的事情,望王上宽心。”
“嗯。”燕王坐回御榻,对王后道,“择一良辰吉日,为他们举行大婚。”
“臣妾遵旨。”
“多谢父王厚爱。”
“多谢王上美意。”
你们退下吧,寡人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