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指令的燕军士兵,顿时拉满弓弦,只听到“嗖嗖嗖”的利器的声音在风中滑过,满天的利箭便如飞蝗般直刺匈奴人的身躯,一瞬间,便倒下一大片。
关谷道内,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快撤,快撤。”冒顿一边挥刀挡箭,一边命令士兵往居庸关撤离。
然而,山上的箭如雨下,不停的朝他们射击,匈奴人死伤惨重,还有马匹也一同倒下,因此,把本就狭窄的山谷堵得水泄不通,要想轻松撤退谈何容易。
“大单于,道路都被尸体和马匹堵死了,不如下马撤离,属下掩护你。”
冒顿等几个部落首领只好弃马行走。
这些匈奴首领都有武功精湛的侍卫保护,所以弓箭并未伤及到他们的身体。
右贤王猛尝狼狈的逃窜着,嘴里不停地骂着荆轲,发誓要将他碎尸万段,生啖其肉。
这时,猛烈的箭雨忽然停住了。
大家一阵纳闷,于是停下逃跑的脚步,一齐抬头仰望山顶,却不知何故。
“可能是箭镞打完了。”一人道。
“妈的,把老子当活靶子打,这些王八蛋……”另一人屁股上被射了一箭,捂着伤口骂道。
短暂停顿之后,突然,山坡上接二连三滚落下嶙峋的石块,木桩……。
惊魂未定的胡人,看到这一情形,早吓得魂不附体,拔腿便逃。
然后又是一连串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的回荡在长长的山谷间,场面的惨烈可想而知。
又拼死抵挡了一阵。
冒顿率领残余部落终于冲出山谷,来到一片开阔的荒野地,这时他清点人数,两万精锐居然只剩下四千人了。
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将手中的弯刀架在脖子上,欲自刎谢罪。身边护卫赶忙上前,紧紧按住他的手,跪下苦劝道:“大单于,千万不可自寻短见,事到如今,还是先想办法撤出居庸关,为死去的勇士们报仇雪恨。”
其它将士也纷纷跪下,道:“大单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仇不报死不瞑目。”
冒顿闻言,不甘心的垂下了眼帘,一滴仇恨的眼泪从眼角悄悄滑落。良久,他缓缓睁开眼,望着狼狈不堪的众将士,暗暗发誓要血债血偿。于是放下手中的弯刀,扶起侍卫,又让跪下的勇士们站起身。
左贤王灰头土脸的凑近冒顿,也劝道:“大单于,胜负乃兵家常事,切不可因此丧失斗志。杀出重围,重振旗鼓,来日再杀将过来。”
“嗯,”冒顿侧脸望着屠耆点点头,然后对士兵们慷慨陈词道:“勇士们,大家说的对,此仇不报非君子,杀出重围,以雪我耻!”
“杀出重围,杀出重围……”士兵们振臂高呼。
“杀!”冒顿一声令下,四千残余匈奴浩浩荡荡杀向居庸关。
行不到一里路,赫然发现一道人墙挡住了去路。
手持长戟、长刀盾牌的燕军将士早已等在了那里。
两军对峙。
两万燕军精锐对冒顿的四千残余部落,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占据一方,何况燕军将士歼敌一万多匈奴,士气正盛。
大将军桓桓带领三军将士,剑指冒顿,霸气侧漏道:“冒顿,你三番五次骚扰我边境,殊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两万精锐已被我军消灭大半,只剩这点残兵败将,我劝你放下武器投降,或可饶你不死。倘若执迷不悟,居庸关便是你的葬身之地。”最后四个字他加重了语气。
冒顿猛的朝地上淬了一口,用弯刀指着对方,道:“桓桓,你有什么好得意的,老子从没怕过你,若不是荆轲这个王八犊子耍阴招,你想赢我,简直是做梦。”他将目光扫向一旁的荆轲,“荆轲,你个混小子,老子只要在世上活一天,就会想方设法将你千刀万剐,方解我心头之恨。”
“冒顿,”荆轲喊道,“我奉劝你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好的过你的牧马放羊的生活,别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否则,你的家族将会在草原上消失。”
“大单于,怎么办?”谋士道,“他们有两万人马,而且是以逸待劳;我方才四千人,还是疲惫之师……”
“和他们拼了,”侍卫道,“大单于,我们护着你杀出重围。”
冒顿道:“大不了一死,决不投降。勇士们,给我杀。”说完挥刀冲向燕军阵营。
大将军桓桓长剑一挥,燕军将士立刻锣鼓喧天,喊杀震地,上前迎敌。
两军人马旋即展开相互厮杀。
人多力量大。
匈奴人即使再能打,毕竟也是强弩之末。而且还有荆轲、阿驰、田光,这些高手相助。
胜负自然毫无悬念。
然而,冒顿身边的四名彪悍侍卫太能打了,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护着冒顿和部落首领策马逃离战场,直奔居庸关城门。
到此,四千残余士兵,只剩下一千余人。
败逃至居庸关城门口又遭遇一股燕军突袭,但他们也不恋战,打开城门,砍断吊桥的绳索,逃离了战场。
离开居庸关时,冒顿身边的士兵只剩五百余人。
这也是匈奴人有史以来第一次遭遇那么大的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燕军则是打了个大胜仗,歼灭匈奴一万余人,俘获一千降兵;将士们心花怒放,围在一起簇拥着荆轲,将他往空中抛起,接住,又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