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

“你擅长治疗疫疾?”刘隆问太医令旁边的中年人。太医令擅长的是治病调养,而非疫病。那他身边的人想必对疫病有独特的研究。

张太医恭敬道:“下臣略有研究,不敢当擅长。”

刘隆问起他对痢疾与疟疾的看法,张太医在来的路上已经组织好语言,张口说起医治两疾的汤药来。

刘隆对中医不大懂,中间唯有点头而已。待张太医说完,问起防治的问题。张太医说了病患隔离,集中治疗等等方法。

两汉发生大疫多次,医署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处理方案。方案若想要全部推行下去,还需要朝廷坚定的支持。

医者的地位在大汉比较低下,司马迁曾经将其与倡优相比。

刘隆听完,道:“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这疫病的治疗全权交给你们医者,若有人抗命不遵,上书报于朝廷。朝廷定当依法处

置,心中得了皇帝的保证,大为安心。

刘隆又命人将水晶镜传给二人,道:“此物有放大之效,可助你们观察病源病灶,你们拿去吧。尚方局还会再送几个水晶镜给太医署,只是都不如这个放大倍数大。”

太医令对水晶镜有所耳闻,当年一诸侯王患有眼疾,看不清东西,尚方局就呈水晶镜辅助他观物。

太医令举着木柄,对着桌案,看见上面放大的纹理,吃了一惊,心中既不安又欣喜。

这枚水晶镜怕是价值连城。太医令看完,将水晶镜小心翼翼地递给张太医。

刘隆又道:“朕偶然看到说疟疾是通过蚊虫传播,可用青蒿绞汁冲服。”

张太医听了,点一点头道:“民间确实有青蒿汁治疗疟疾的习俗,圣上渊博。至于蚊虫传播疟疾……小臣惶恐,孤陋寡闻。”

刘隆道:“不独蚊虫,连蛇鼠都会传播疫病。最好不要吃野味,万不得已非要吃时一定要煮熟。”

张太医道:“下臣谨遵圣上教导。”

刘隆摇头,道:“朕非医者,所看皆是书上之言。你们到了疫区,一定要实事求是,查出传染链条,病因,对症下药,不可妄信神鬼之言。”

张太医又忙不迭点头,刘隆继续道:“朕记得,有次朕生病,太医令让太官准备石蜜水和盐水让朕服用?患疫的病人可否能用石蜜水和盐水?”

太医令闻言想起,有次皇帝得了风寒不思饮食,故而调了石蜜水和盐水让皇帝服用。石蜜性温,滋阴补阳,而盐食之有力,每顿皆要吃。

“可。盐也就罢了,但石蜜价贵,恐不易得。”太医令斟酌道。

刘隆道:“太官有石蜜,你找他要,与药材一起带去会稽。会稽也种植石蜜,再去找马公批些钱帛,若是不够到地方再买。一个人怕是用不了多少石蜜。”

太医令拱手道:“圣上仁慈。”

刘隆看着他们,温和道:“病从口入,不独是吃食,呼吸也有可能传染。朕让人做了遮面,你们行医时,自己也要做好防护。”

太医令和张太医闻言,心中一暖,道:“下臣多谢圣上关怀,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刘隆闻言笑起来,摆手道:“不必如此郑重,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好。”

刘隆想了想,暂时想不到其他的事情,就让二人回去准备南行之事。

刘隆起身,又带着江平前去学堂上学。呆在学堂的时光不多了,且行且珍惜。

关于会稽大疫的应对举措有条不紊地颁布执行下去。次日,光禄大夫和张太医等人带着药草钱帛前往会稽。

此时的会稽人心惶惶,家家闭门,户户都有哭声传来。

马臻心焦如焚,这疫病来得急,一下子传得城中都是。城中人惶恐,纷纷前往乡下,连累乡野也成了瘟病的巢穴。

大夫不够,巫医当道,又有宗族阻挡,马臻的进展颇不顺

一执政便是天灾人祸,邓绥这些年过得颇为艰难,居然以苦为常,实在可怜可叹。

陆离拿小皇帝曾经说的话安慰邓绥道: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大汉这些年若非有陛下操劳,哪有今日的太平?陛下正是这大汉的文母,百姓无不对你感恩戴德。?”

邓绥躺在床上,盯着床帐,闻言摇头道:“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吧。”

陆离听了笑起来:“陛下这么说,倒让我想起一句话。”

“什么话?”

陆离笑着回道:“陛下这样的贤明之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那朝中的大臣岂不是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

邓绥闻言一愣,朝臣的大臣一一在她的脑海中闪过,良久道:“未必都如此,还有许多股肱之臣。”

大汉能有今日的安稳,也有这些大臣的功劳。他们不能被埋没。

陆离将床帐放下,吹灭了灯,道:“陛下总是能看到别人的好。这些日子陛下忙坏了,早些休息。”

邓绥应了一声。殿内顿时暗下来,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

天气越来越热,北宫的树叶被太阳晒得卷起来,无精打采,夏蝉倒是叫嚣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