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第二十一个故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侯府必定将有一场爵位之争,至于最后的胜利者是有父亲和外祖母偏疼的原配嫡子,还是有娘有亲爹的次子,这可就有一场好戏了,不过目前两个孩子都还是小萝卜头,距离未来那一幕还远的很,即使侯府暗地下的争斗已经初现端倪。

即使是钱财富贵的侯府,每个人的花费也是有定数的。

就比如说四姑娘这位侯夫人,每个月才有一百两的月银,当然这是刨除公中花费之外的费用,也就是说这一百两纯粹是给她自己用的,但是一个侯夫人一个月怎么的也不止花一百两银子,那么这额外的就需要她自己去添置了,侯府其他主子也一样。

那么这钱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从大家各自的口袋出。

比方说侯爷,他除了拥有公中这一片财产之外,他自己还有额外的私房,又比如原先的原配,尚书府大姑娘,也是有大把嫁妆做底气的,当然后嫁进来的四姑娘也不差,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富贵人。

但是谈到嫁妆,未免就要谈到先头夫人的嫁妆了。当初定下这门婚事,尚书府想着高攀,其嫁妆是远远超出四姑娘这一份的,当然四姑娘并不眼红,她手头所拥有的这一份产出就足够她甚至足够未来的儿子吃好喝好了,她在意的还是侯府的爵位。

但她不惦记,反而偏偏有人硬往她手上塞这麻烦。

侯府先夫人自然是有留下几个心腹的,但是这些下人们听从主子命令做事还行,却没有一点自主性,那些嫁妆就无人管理了,而侯爷富裕、又是一个不管内宅家事的,自己名下的产业还管不过来,更没有心思管到前任妻子这些。

于是不过一年的时间,先侯夫人的嫁妆就停滞不前了,赚钱虽然也还依旧赚钱,可明显看着就大不如前,如今三年过去,每年的出产供着侯府里的两个小主子和其他花费,竟然已经剩不下多少,眼看着过几年还可能亏损,也着实惊人了。

原先是先侯夫人身边的苏嚒嚒管着这些,几乎相当于大管家,在两个小主子还小的情况下,就是管理着前主子所有的嫁妆,只待日后小主子长成再交给他们。

但是线下眼见着铺子在亏本,她也是顾不得那么多,当即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侯爷,即使她自身清清白白,没有从中捞银子,现在架不住有人从中见捞银子啊,若是等日后事情大发了再来报、那可就彻底说不清了。

————-

不得不说,再忠厚的奴仆她的忠心也是有限的,在侯夫人去世几年之后、主子还小的情况下,下人们的心思难免浮动,以她这般的年纪其实也未必能够等到小主子成年掌管侯府的那一天,如此她就要多为自己打算打算了。

小侯爷虽然年岁不大,可也是历经了不少事情的人,自然知道一般嫁妆是不会亏的如此厉害的,尤其没有天灾,内里肯定有猫腻。

他想把这份嫁妆转给母亲管理,可母亲推辞年纪大了实在管不了,他想把这份嫁妆交给现在的妻子管理,可妻子说她管理自己的嫁妆尚且能力有限,实在没有能力兼顾姐姐的嫁妆,若是亏损可就对不起姐姐留下的一双儿女了。

小侯爷听了这话也是没有办法,都说到这份上了,若是真的亏损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反正接不接的都是一身骚,新婚妻子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他也不好强硬了。

这下,局势就僵持下来了,最后无奈,小侯爷发现妻子的这份嫁妆由谁来打理都不合适,最合适的人选还是他自己,以后赚了亏了儿子总不能找他要吧。

于是就这么的,小事有底下管事做主、大事他亲自接管,为此还颇耗了点时间整顿下面几个管事,等一切走上正轨之后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

只是小侯爷用心是用心了,可再如何也没有对自己的产业上心,比起妻子当初在的时候就差了不少,可比起前阵子没人管的时候要好了许多。

这件事情暂时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府中两个男丁都在逐渐长大,彼此之间的差距也愈加减小。

长子胜在是原配多处,虽则亲娘不在了但后面还有母族支持,而次子呢有亲娘在,加上近些年经营了不少关系,一时间竟然是分不出轻重,但大事上看不出什么差别,小事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

不说别的,就说两个孩子的吃穿用度哪个高哪个低。

其实本质上公中给他们的供给是没有区别的,差别就在长辈私底下的补贴,这个补贴就直接关系到长辈对他们的看重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亲爹,小侯爷自然是一视同仁,甚至于对长子还偏疼了几分,但是呢小儿子又有他亲娘照顾,那大手笔挥霍劲儿看着小侯爷都有点心痛。

可是他心痛也没用,人家亲娘愿意为自己儿子花,他能说什么,难道能说不要再花钱在儿子身上了吗?

这样对比下来,小儿子的吃穿用度就比大儿子还要精致上两份。

但他本身贴补大儿子的就比较,若是再继续贴补下去,难免妻子和小儿子不高兴,而且大儿子大了给了、大女儿那是不是也要给,他可没那么多钱给孩子挥霍。

况且小孩子本就不需要那么奢侈,小儿子也就算了,以后他是没打算让他继承爵位的,如此花费多一点,便是日后长成一个纨绔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大儿子以后是要继承侯府的,这培养方式可就不一样了。

这样也好,他把爵位留给大儿子,其他的都给小儿子,不也是挺好的事情,小侯爷也这么想i竟然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

于是侯府的两个儿子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长状态。

对待大儿子侯爷是异常的苛刻、要求十分之严格,而对于小儿子则更多了几分对于儿子的宠爱,亲近的人自然知道这其中差别,实际上侯府的老侯爷老夫人都知道他这般不同对待的用意。

四姑娘面对这份对儿子的喜爱时,一方面心内苦涩,自己儿子竟然一开始就在丈夫眼中失去了机会,难免对前面的大姐所出的孩子有了嫉妒之心,就凭她是原配嘛?

另一方面,她又觉得侯爷是真心喜爱自己儿子的,那么儿子将来未必没有机会,如此她也逼着儿子努力学习,才有未来争的底气。

知道内情的人都知道侯爷这份区别对待是为了什么,但更多还是不知内情的外人包括下人们,侯爷的这一番态度对比实在太鲜明了,不少人揣测他就是被新任妻子迷了心窍,跟着偏宠着小儿子,说不定这小儿子就有和大哥一教高下的资本,到时候也少不了他们的。

这份心思没有能表现在明面上,但是私下里随着两位公子逐渐长成,并且能力学识不相伯仲之后,这份压在心底的心思就更加强烈。

哪怕内心属意继承爵位的从来只有大儿子,但在下属们的心思鼓动下也难免有了几分动摇,想要去考较两个儿子看谁更合适继承侯府,殊不知,立嫡立长还是立贤本身就必须是坚定,否则一旦动摇就难免动摇到根本。

等到侯府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后,小侯爷才发现一切已经迟了,但为时晚矣,曾经他以为只要自己做到公平公正,就可以安抚府内的一切波涛,但最终却发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弱的,即使他才是侯府真正的主子,但侯府的故交亲朋们、包括侯府的下属联姻们,他都不得不顾忌到,这时已经是形势在推着他往前走。

如此这般十五年后,尚且年轻的侯爷选择最终还是选择把爵位留给了原配所出的大儿子,不为别的,就为当初原配妻子离开时他亲口承诺的那一句,在无数个夜晚他辗转反侧、终究还是决定这么做。

他心想着好男不吃分家饭,小儿子也很优秀,想必以后也能靠着自己挣出一份前程来,他多帮衬着点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且不提四姑娘心心念念了这么多年、却发现最后爵位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到底是个什么感受?

总而言之,在侯爷确定世子之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原本还算和谐的家庭关系,彻底掰扯开来,四姑娘想的也很开,反正两个人就是半路夫妻,心本不齐。

中间隔着一个女儿和一对儿女,俩人更是产生过不少矛盾和分歧,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本事,她也没必要事事就依靠着这个男人,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将儿子分家出去,那她一起走好了。

当然,四姑娘想的这些也不是立即实现的,如今只是立了世子,侯爷还是侯爷,她自然也还是侯夫人,于情于理都离不开,不过等真继承了侯府,她是肯定要离开的。

————-

尽管人离开不了、她的心却已经离开了,对着侯爷世子等人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弄得合府上下的关系僵硬,人们干活也战战兢兢,不敢出一点错,生怕被揪了小辫子。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这对夫妻也必将形同陌路,但不管怎么来说,比原主那一辈子还是好了很多的,至少四姑娘有了一个儿子,就如侯爷所想,未来也未必不能自已奋斗出一个前程来,而原主无子无女、继子不亲丈夫不爱,那结局才叫一个凄惨。

侯府的事情刚刚定下,委托者夫妻就再度进京了,这一次看不是三年一度的回京述职,而是真正的凭借功绩升迁回了京城。

这几年,原主夫妻可是在外面干了不少实事,一点点从下面的小县令升上来的,靠的都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所谓的关系,当然侍郎府其实也并没有给他走关系,有嫡母在一旁虎视眈眈,侍郎府哪会给他们什么助益。

不过这在过去是一个坏处,但现在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他们完全靠自己的脚步往上爬,往后他们的一双儿女再也不用看他人的眼色。

再度进入侍郎府,他们第一次不用弯下自己的腰、而是可以昂首挺胸走进去,面对曾经的父亲和继母,他们心中已经不会再有任何的不甘或者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仅凭着他们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过得很好的。

侯府两个男丁,准确来说,公中的资产是要按照长子六、次子四的比例来分,但架不住府中各位主子还有私产,老侯爷老夫人将自己的私产一分为二两个孙子生意平分,而两夫妻俩基本上把大头都带给了小儿子,如此,在私产上两兄弟也算势均力敌。

随着世子之位彻底确定下来,好好的小公子知道自己没了指望,也不再依靠府里,甚至与父亲都疏远了,整日里与母亲谋划着一个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