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战争当中非常常见。为了获取胜利,军队有时候的确需要克服一些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为了打败敌人而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改变地形地貌。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向亚洲进军。为了瓦解波斯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亚历山大大帝决定占领地中海沿岸的各个港口,从而令波斯舰队无法获得补给。
在这一过程中,有个名叫泰尔的城市不愿让亚历山大的军队入城,结果惹恼了亚历山大大帝。后者一怒之下,决定派兵攻打泰尔城,史称泰尔围城战。虽然马其顿军队兵强马壮,可泰尔城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攻下的。因为该城四面环海,而且城墙都是围绕海岸线建立的,根本没有可供登陆的地点。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果断下令,让工匠和奴隶填海造路。
经过数个月的努力,亚历山大的部队终于将路修到了泰尔城下。于是,无数攻城器械开始猛攻泰尔城。最终,在海军配合下,泰尔城被攻陷。
为了发泄怒火,有8000名泰尔人被马其顿军队杀害,另有30000名泰尔人被贬为奴隶,结局非常悲惨。
董卓所说的堆土造山也是军队常用的手段,但需要的人力太多,所以一般规模都不大,可也有例外的时候。
公元66年,第一次犹太战争爆发。为了反抗罗马人的残暴统治,无数犹太人揭竿而起,加入了反抗大军。然而,随着罗马军队的猛烈反扑,犹太人的起义被迅速镇压。
到公元72年,犹太起义军只剩下了马萨达要塞这一个据点,此时的罗马军队也将这座要塞团团包围,打算将起义军悉数消灭。尽管罗马人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可马萨达要塞却易守难攻。该要塞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与周边的最低落差都在300米以上,想要强攻根本不可能。为了攻打要塞,罗马军队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一座土山来弥补落差!
这种土山并非是那种简单用沙土和石块堆起来的小土包,而是一座高达上百米且能够运送数吨攻城器械的真山。
为了造山,罗马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数月施工,终于造出了一座长600多米、高200多米的人工山。同时,他们还把数十米高的攻城塔顺利运送到马萨达要塞的城墙前。
当发现自己已经无险可守之后,要塞内的犹太人选择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