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想一个办法,否则的确是太过可惜。
拍着脑袋在城头上走了几圈之后,毛文龙决定,给每一门炮配备固定的装料包,然后让那些新兵按照装药包填装,宁可少不可多。用这个固定装药包的办法,来弥补凭借经验装药的缺点。
于是他就招来了董大炮,让他将城里所有的炸药都挨个尝一遍,看看她们其中的差距。
所有的木桶被打开,董大炮拿着一个汤匙一桶一桶的尝过去,还好,这上万斤的火药,总算只有两三种,这多少让毛文龙感觉到了放心一点。
挑选品质最好的,毛文龙将他们捆扎成炸药包,准备在敌人攻城的时候,直接用人工丢出去,这个效果可比炮弹效果强多了,也弥补了火炮在城墙下的死角。
然后就是让董大炮做出一份由远及近,同时也根据个各火炮的大小,测算出三等的火药分量来,用油纸包了,在上面写上123号,放在火炮的边上,这样那些新手们,就可以根据敌人的远近,装填相应分量的火药,给敌人以杀伤。至于准头,那就是看人品,不但要看自己炮手的人品,还要看敌人的人品,要不你还能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要面对城外的敌人,祈求不要把炮弹打进城内就行了。
对于这个办法,董大炮简直将毛文龙看做神人,嘴里连连嘀咕:“大帅就是大帅,我怎么就想不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呢?”
毛文龙就谦虚的笑了,这个办法是相当简单的,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深奥妙,其实每一个人都懂,但为什么没有实行?道理很简单,出在了两群人的身上。
第一群人就是上位者,他们是懒政造成的,指挥炮兵的人根本就不懂得炮,也就没必要为这件事情操心,所以他们懒得去研究这个东西。
还有一群人,就比如说像董大炮这样的神炮手,他们其实内心里也懂得这个办法,但是这些人,却继承了中国工匠的共同毛病,那就是为了保住自己掌握的技术,而不愿意将这些东西告诉别人。
这种心态,表现在中国最经典的一句匠人中的行话,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在他们认为,将自己的技术教给别人,就等于将饭碗送给了别人,那么自己就等着饿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