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新时代

我的粉丝是昏君 杨柳 3315 字 2024-05-18

而各地接连开设的大型工厂,莫说是乞丐了,就是妇女都被诱惑去做工。特别是纺织,缫丝业!

那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尤其是妇人!一些不甘“寂寞”的妇女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工厂,开启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篇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一个时代又在开启,坐在御马监的魏彬面如死灰,在杨廷和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针对他与江彬,他若再赖着不走,那下场肯定比刘瑾还惨。

滔天权势眼看就要丢了,这让他如何甘心?可甘心不甘心并没卵用。这回要整他的,与其说是杨廷和不如说是皇后。

边忠的事让皇后灰头土脸了好一阵子,给了张永一些暗示后,张永又找到了杨廷和,这两人一拍即合,于是魏彬就倒霉了。

做人太高调,总是死得惨的。

正德十年的秋天,魏彬灰溜溜地出了京城,回家“颐养天年”了。

走的时候,无一人相送,这个曾经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被儿子给坑了呢?

世事无常,大抵也是如此了吧?没人在意魏彬的失落,人们现在更在意的是今天赚了多少银子,今年过年能不能也给自家婆娘买瓶纯露啥的……

大明的日子红红火火了起来,待到正德十一年春天的时候,一条商船孤零零地漂洋而来,停靠到了广州港。

随即,整个大明彻底嗨了!

这条千疮百孔的民间商船正是多年前出发寻找新大洋的船。他们历经苦难,给沿途的岛屿都打上了大明属地的符号,在经过几年的摸索漂泊后,终于弄清楚了他们所寻到的那块大陆真是传说中的澳洲!

航海图,大洲大概风貌都被记录下来,这是大明开海来,头次寻到的海外大陆。

之前也有人在南海一带发现了不少岛屿,但对一个庞大帝国来说,那还不够!

朝里的反对声不是没有的,但现在正德可以安心了!这块大陆可以堵上所有的人嘴了!具体多大现在还没弄清楚,反正这些商人已抓了一群土著帮他们干活,在那里已建出了小城镇,大明若是加大开发力度,那就是真正的开疆拓土了!

收到奏折的正德兴奋地一晚上都在叽叽咕咕的,翻来覆去的,没一会儿又起身,点着等看那些测绘图,越看越幸福,嘴里忍不住嚷嚷道:“媳妇,起来,你来看,他们估计这快地方有咱们两三个省那么大!这,这得多大的地方啊!”

有了学生,在宫里的日子也变得有滋味了起来。

上午给太后请过安后,便是回来与驹儿一同吃早点。待早点吃完,再眯个一刻钟,便是给二十二个人上课。

上午语文,数学,下午自然。自然课时间要长点,实在是这会儿的人太缺乏常识,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太原始了,所以她要花费一点心思,让这些人明白天为什么会下雨,飘雪;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圈。

要阐述这些道理免不了就要用到道具,这些也是早准备好的。再有了教学模具后,一切就显得好理解得多了。

“我们观察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这世上有百工,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每一门学派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值得我们观察。而本宫所教授你们的乃是格物之法,我且称它为科学吧。

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呢?因为我觉得学问不但是无止尽的,还是该细化的。鸟为什么能飞?狗与猫为什么能在暗夜里视物?烟花为什么会绽放绚丽?弓箭又为什么能发射?承天门前的大钟为什么能自己行走?我们人为什么又会生病?”

简宁望着一群已经傻了的学生便是笑道:“你们看,我这几个问题涉及了牲畜,武器,机关,医学……所以我觉着世间万物皆有道理,存在既合理,我们观察这些东西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分而化之,分科而学。各种学问通过细化分类,如算数,百工,兵法……逐一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学问体系。所以我的学问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我们人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学问……

你们可能现在不是太懂我的话,但你们只要看看我做出来的肥皂,纯露,便知道这东西学好了,下能发家致富,上能辅君安民。”

一群人听得眼睛发光,虽然不是很懂,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啊!娘娘那肥皂卖得钱是多少人几辈子都赚不来的,自己若学好了,也能有那本事?

就是娘娘的学问着实古怪。我大明人为何要用大食人的文字呢?那个什么阿拉伯数字听着就好奇怪啊!不过好像这样一来,计算起来的确容易多了。还有关于“零”的概念,这个可真稀奇,以前都没听过呢。

其实不要说他们没听过,就是现在许多士大夫都对这个没概念。其实中国关于零的概念早在宋朝时就被引进了,只是非数学大家都不知罢了。

现在简宁要普及这个概念,就从眼前二十二个人开始。简宁还鼓励他们教自己的小伙伴数学,文字。后世中国能那么有效率的扫盲,其实和当初的帮扶政策离不开关系。

国家在艰难的时候,就号召大家互相帮忙,相互交大家认字,这样一来效率就高了许多,还节省了许多教育成本,这模式正是大明此刻需要的。

大明人不笨,事实上他们很聪明,而且还很刻骨。却是出生微寒就越渴望知识。就眼前的这些人,如今虽不住在自己宫里,可简宁听说他们回去后都十分认真地复习,刻苦程度远超她的想象。

看着这些人,她就会想起那个慈祥老人家的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每每想来都会眼睛湿润。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才有了后世的繁华。现在大明也需要这样的人,眼前二十二个人不是简单的人,他们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