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想了想,道:“刘尚书可是我大明功臣,他领军在西北两战一举奠定大明对草原部族胜势,如此有本事之人,说退就退,还是因被人弹劾,朕怕是朝中会有意见。”
旁边谢迁死死地瞪着刘瑾,不明白刘瑾为何会对刘大夏有如此大的敌意。
谢迁心想:“之前陛下跟刘少傅之间的争夺,刘时雍基本处于中立,没偏帮任何一方,为何刘瑾会处处针对刘时雍?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谢迁却不知,刘瑾在收受大量贿赂的情况下,准备将刘大夏拉下马来,提拔刘宇上位,充作羽翼。
刘瑾道:“若陛下怕朝中有意见,可不提弹劾之事,召刘尚书入朝,问及刘尚书自己意见,若他有离朝之意,陛下顺水推舟就可。这兵部尚书之职,一定要由忠于陛下之人来担当才可!”
一句话,就戳中朱厚照软肋。
朱厚照稍微琢磨,可不是,兵部尚书有调兵权,若对他不够忠心,出了什么事,可能会影响他的帝位。
朱厚照醉生梦死,脑子不是那么灵光,听刘瑾说及兵部尚书的重要性,便心动了,颔首道:
“既如此,现在便召刘尚书入朝,朕要亲自询问他的意见。若他确有离开之意,朕不会勉强,谢阁老也不可为刘尚书请留。”
谢迁拱手行礼,没说什么,接受朱厚照的安排。
此时谢迁尚未意识到刘大夏留在朝中对他有什么好处,没有据理力争。他依然好奇,为什么刘瑾会选择对刘大夏动手?
……
……
过了许久,刘大夏终于到来,此时朱厚照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参见陛下。”
刘大夏不明就里,上来便行礼问安。
朱厚照一抬手,道:“刘尚书无需多礼,平身说话便是。朕找刘尚书前来,是想问问刘尚书身体如何,可适应朝中差事?若是太过疲累的话,一定要跟朕说清楚。”
刘大夏听到这话,便知道朱厚照有让他离朝之意。朝中弹劾他年迈昏聩之事,刘大夏多少听闻一些,但他没想到朱厚照会这么快对他出手。
刘大夏望了谢迁一眼,见谢迁低着头没有看他,立即认为谢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向皇帝妥协了,于是带着一股怅然道:“回陛下,老臣年近古稀,处理朝事力不从心,请陛下恩准,让老臣乞老归田。”
之前就联名上书请辞过,若此时刘大夏说自己精力充沛,那之前的请辞就是欺君,在这种情况下,刘大夏只能提出乞骸骨。
这也是大明臣子一向的规矩,谁被弹劾,就需要主动请辞,免得皇帝为难。
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刘瑾将刘宇送来的金银珠宝清点完毕过后,方知这批礼物加起来差不多价值一万五千两银子。
刘瑾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就算他之前想兢兢业业守规矩做事以赢得世人尊重,此时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利益问题。
孙聪原本就在府上,得知这笔巨大的数字后,倒没显得有多惊讶,问道:“刘公公,不知这位刘大人准备在朝中谋个什么差事?”
刘瑾道:“已指定兵部……以其正二品的官衔,回京至少也是兵部侍郎以上的职务,不过看他送钱如此痛快,肯定是要谋个尚书当当。”
孙聪面色为难:“若真有此意,那公公准备如何做?”
刘瑾有些不耐烦了:“咱家也知道这银子不好拿,但拿了银子就要办事,不过事情倒也凑巧,朝中那些老臣专跟咱家为难,之前咱家派人招揽刘时雍,他居然当面斥责,不给咱家面子,那咱家也没必要给他留颜面。此番正好趁机将他拉下马来,刘宇回京后接任兵部尚书……”
孙聪试探地问道:“兵部尚书可非等闲之辈能胜任,之前三边总制沈溪沈大人做事果决,陛下有意让他入兵部担任侍郎,可是为朝中大臣阻滞。”
刘瑾冷笑不已:“沈溪能跟刘宇这样的三朝元老相比?在那些文官眼中,姓沈的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罢了。”
“你且放宽心,银子既然进了咱家门,就不会再送走,说什么咱家都要把这件事给办成啰。之前安排你找人弹劾朝中那些老家伙,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办妥,别辜负咱家对你的厚望……”
孙聪行礼:“公公放心,我这就去办。”
……
……
大同巡抚刘宇派人向刘瑾送礼,事情并未传开,谢迁毫不知情。
很快弹劾刘大夏、张升等老臣昏聩无能倚老卖老无法胜任朝中差事的奏疏便呈递内阁,出现在了谢迁面前。【愛↑去△小↓說△網w】
看到这样的奏本,谢迁打心底里发愁,他看了看联名上疏的十多位大臣,既有六科和都察院的,也有六部衙门的,就连翰林院都有两位具名,这些人在朝中有一定声望,不能轻易压制下去。
谢迁略一琢磨,不想让事情闹大,于是带着奏疏去乾清宫见驾。
谢迁没打算让刘瑾批阅奏本,觉得最好是去面圣,让皇帝发出明确的信号,才能让朝中大臣不再弹劾老臣。
等谢迁到了乾清宫,得知皇帝午睡未醒,暗自嘀咕:“什么午睡,分明是早晨开始睡觉,到黄昏时才醒来,这可真应了那句老话:就此君王不朝。”
谢迁有耐心,等了一个多时辰朱厚照才醒转。
朱厚照在乾清宫大殿接见谢迁。
令谢迁高兴的是,刘瑾未出现在朱厚照身边,随侍一旁的是戴义。